曹县:关于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一、基本情况

  曹县是山东省第一农业大县,玉米又是曹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40万亩左右。因为玉米收获过程中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所以玉米机械化收获是曹县农机化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目前制约农机化发展水平的瓶颈。为此曹县农机部门把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为农机化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组织实施了以玉米机收为重点补贴内容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发动、现场推介、典型示范等措施,积极推动全县玉米机收工作的开展。目前,曹县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了1556台,仅2013年便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近400台,玉米秸秆还田机3500台,2013年玉米机收面积有了较大的突破,玉米机收率达到了86%,创历史新高。

  二、主要措施

  (一)做好宣传引导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玉米机收在节支、增收、培肥地力、环保方面的好处;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培训班、举行玉米机收演示会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认识,营造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玉米机收机械倾斜,积极鼓励支持农民购买和使用玉米收获机械,对购买玉米收获机械实行优惠,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的农户给予优先办理补贴手续。并安排专人进行盯靠补贴收获机的供货,确保今年新购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秋收前全部到位。

  (三)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提高机手的驾驶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懂原理、能操作、会保养,出了故障能处理的合格机手。抽调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队,深入到乡镇、田间地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特别是对新购置玉米收获机械的农户,帮助、指导他们安装、检修、保养、调试玉米收获机,使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到玉米机收作业当中去,为秋粮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四)注重示范带动。先后在郑庄苏道口、砖庙杨庄、磐石马庄、侯集智楼、闫店楼戴庄等召开了现场演示会,所举办的每场演示会都选择了不同的地点,每场演示会覆盖6-7个乡镇,六场演示会的召开,涵盖了所有品牌机型,无缝隙辐射全县所有乡镇,把玉米收获机具推广使用推向了高潮,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2013年全县共销售玉米收获机具350余台,其中有两个品牌突破100台,而同比全市玉米收获机具销售量1050台,曹县位居全市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实现了量的飞跃。同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及种粮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由点及面,扩大宣传点,提高辐射度,逐步扩大示范带动面积和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度不够到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于玉米果穗不脱皮,以便于悬挂于家中,待冬闲时再人工脱粒。机械收获的玉米穗经过脱皮,无法悬挂,不便于晾晒,也是影响农民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农机农艺不适应。目前曹县玉米种植主要有平作、间作套种两种模式,有用三行、四行播种机播种的,有人工点播的,有用一行简易播种机播种的,行距从400~750mm多种规格,而目前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割台为卧式摘穗辊型,要求对行作业,一般适应600~700mm的规格,对多规格行距难以适应,出现农艺农机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机收的发展。

  (三)机械性能待提高。现有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制造质量和性能,虽然较之以往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行距适应性差、性能不稳定、损失率偏高等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均有待提高。

  (四)收获机价位偏高。目前一台三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市场尚需12万多元,一台两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价位也在7万元。很多用机户农民整体经济支付能力不强,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五)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费用相对偏高,农民难以接受,阻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快速发展。

  (六)玉米收获机械操作手技能有待提高。机手的操作熟练程度对玉米收获机的使用效果有较大影响,部分机手在不培训的情况下就上车干活,不能正确排除异常情况,导致一些不应有的故障发生,甚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七)生产企业三包服务不及时。个别企业和经销商对玉米机收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不够重视,维修服务网络尚不健全,收获机维修服务不及时,这种现象在三秋生产时特别突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四、采取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加大引导力度。通过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开展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农民更好更广泛地了解玉米机收的新机具,掌握新技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培训、维修等方面的优势,搞好玉米收获机的引进与推广。充分利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力量,让他们率先应用玉米收获机,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玉米收获机由推广阶段向普及阶段过渡。

  (二)强化农机农艺结合。要正确引导改变玉米种植方式,鼓励农民实行宽垄密植、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适合玉米机收的玉米机播技术,提高玉米收获机对行作业的功能,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

  (三)完善技术,加强技术监督。生产厂家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完善机具性能,确保售出的每台机具都能正常作业,让农机户无后顾之忧。农机管理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玉米收获机使用和服务情况,处理质量和服务纠纷,做好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搞好跟踪服务,保证玉米机收作业的顺利进行。

  (四)政策倾斜,加大补贴力度。一方面是购机补贴。重点扶持玉米收获机,最好在目前补贴的基础上,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补贴标准,调动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尽快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拥有量。另一方面是作业补贴。对购机户和农民予以适当的油料和资金补贴,缓解收获成本高的矛盾,调动农民用机的积极性,扩大玉米机收市场,提高玉米机收水平。

  (五)进一步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种植。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倡导农户进行合作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创造有利于玉米收获机械应用的条件,提高玉米机收水平,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加强培训,提高机手素质。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做好对购机机手作业前的培训。理论与实物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机手们能够熟悉机械性能,掌握操作技能,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人为故障和损失。

  (七)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售后维修服务质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要建立健全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搞好售后服务,抢时间、保质量、重信誉、守承诺,对机具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限定时间如期解决,使机手没有后顾之忧。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