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机合作社指路他们在行动!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何苗 金娟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6日

    农机服务组织如何科学发展,成了当前行业内外共同关注并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013青岛国际农机展举办的服务组织发展论坛上,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企业人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既展现了多角度的观点,也提供了政策、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建议,令人叹为观止。

    土地入股 合作社探索新模式

    当前,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和作用有目共睹。为了鼓励和推动农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引起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有不少人也在第一时间提出疑问,相对于以农户为主体的土地承包方式,农机合作社在流转土地方面有何优势?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巡视员关锐捷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模式不够稳定,流转主体要承担一定风险。同时,随着全国土地经营权价格的提升,不少家庭承包户当下的土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和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很难有长期发展。

    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家庭承包将流转成本只能集中在一个家庭上的缺陷,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为例,合作社规定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每位农民土地入股不能低于其入股总额的60%,其他资金投入不能超过40%,这样的规定使得股权清晰,不仅分担了风险,也在利益分配时实现共赢。

    “五个加强” 对农机部门提新要求

    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农机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趋势向好,但一些问题仍不可忽略。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少,机具停放难,整体实力较弱;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科学规范;农机合作社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经营管理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等问题依然被参会领导和专家多次提及。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关锐捷认为主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和内容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则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政策支撑,缺乏公共财政保障。

    然而,顶层设计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当下,不断帮助农机合作社解决困难、突破瓶颈是各级农机部门现在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保证农机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党委副书记、农机化协会农机合作社分会主任委员国彩同在主题演讲中再次重申,希望农机管理部门做好“五个加强”,一是加强扶持力度,抓好落实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合作社知识的普及、培训,提高农机合作社人才素质,构筑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坚持市场主体定位,依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四是加强研究,深化对农机合作社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五是加强选树典型,宣传引导各类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江苏省农机局副局长王勇也在交流中呼应并印证了国彩同提出的“五个加强”。当前,江苏省农机合作社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有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的原因,更有江苏省农机局对农机合作社重视和引导,其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做法正是“五个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王勇介绍,江苏省以“改善农机合作社发展环境”为中心,推行多措并举的方式发展农机合作社。一是积极培养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维修人才,特别关注组织经营人才;二是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拿出2%的购机补贴资金来扶持机库建设,力求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三是不断引导规范发展,江苏省连续建设4批,共858家农机合作社,使其发展成为省级星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四是主动整合相关资源,江苏省着力推进“企社共建”,30多家农机企业与150家农机合作社形成共建关系。

    优化模式 科研与生产形成合力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行政支持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更加需要自身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发力。从农业科研和技术角度来看,主要作物栽培的农机农艺技术逐步趋于成熟,如何将现有的农业技术融于农机合作社实际生产中,为其创造出更好的发展机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敏丽在主题演讲中重点阐述了利用科研带动农机合作社机制创新,将技术模式与发展模式相融合,构建以农机合作社等组织为载体,以产业为导向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工程模式。

    这种理念被杨敏丽称为“优化模式”,其关键点在于通过科研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断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区农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们利用科研方面的优势建立了部分合作社示范基地,同时对生产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模式,它还是一种工程模式。利用不同的组织载体相对应的经营规模和它的作用对象在不同的区域,考虑其技术组合和装备的配备问题。”杨敏丽说。

    “优化模式”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评价合作社在不同的区域、环境条件及种植制度下其全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实际能力,再确定其技术和装备配比的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作物将这一模型体系分解,进一步深入研究。

    截至目前,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团队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2个示范点,包括北方的一年一熟区,如东北、吉林、山西等;一年两熟区,如山东、江苏、广西等。在这些示范点中构建评价体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分析指标,评价指标考察了农机合作社作业能力的先进性(作业水平、作业效率、燃油效率),完备性(配套比、单位播种面积农机动力),匹配度(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经济性(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分析指标则进一步考虑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性、融合度、政策性、组织化等问题。最终,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找出最优的结果并且分析其原因。

    这种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杨敏丽介绍了在双稻地区建立优化模式后,这一区域农机合作社发展及当地水稻机械化栽培的显著成果。当前,水稻的种植水平普遍较低,选择插秧还是直播仍然存在争论。在技术路线不明确的情况下,或者是多种形式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可能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在这一区域农机合作社中推广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育秧播种流水线代替人工播种,机械插秧代替人工抛秧等试验,将其进行对比并将统计数据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更好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模式,引导合作社更好地选择技术。建立优化模式的地区,机械插秧增产14.7%,等离子体处理增产13.60%。

    企社共建 继续助力合作社

    现在,不少农机企业也通过建立示范点、企社共建等方式助力农机合作社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为合作社提供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福田雷沃“企社共建”工作就是这样的案例。

    福田雷沃积极与全国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经与865家农机合作社签订“企社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内容涉及产品价格、金融支持、服务支持、技术培训、产品定期保养等。与福田雷沃对接的865家农机合作社也都成为当地的先进典型,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

    同时,福田雷沃于今年7月成立了首家雷沃示范农场。到目前,福田雷沃已在山东、黑龙江和安徽等地建成了多家现代化示范农场,通过全系列成套农机产品,农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辅以组织化管理,形成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福田雷沃农装事业部服务总监刘庆国表示,福田雷沃也将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服务、培训、金融、管理、种植农艺等多方面对示范农场给予全力支持,不断提升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机合作社发展探索之路很长,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多方力量形成的合力一定会推动着农机合作社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