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农机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1日

  近几年,鄄城县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机化综合实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生产力。在鄄城县,农机技术的普及、各类农机具的大发展,使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利益,调动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期。在整体大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给鄄城县农机化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鄄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是农机总量初具规模。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27.5万千瓦,全县机械化水平达到87.6%。到目前,全县拖拉机1.35万台,配套机械3.8万台(套),农用排灌机械1.5万余台(套),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38万台(套),农机从业人数4.6万余人。2013年农机化服务总收入4.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二是农机科技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近几年,县农机局把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和推进措施,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经济作物机械倾斜,促进经济作物机具的大发展。将农机科技和示范园融在一起,加大力度搞好农机科技和示范园建设,把农机科技示范园建设成粮食生产高产攻关、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节本增效农业新技术的农业示范园区。

  三是农机经营发展加快。(一)农机经营额不断攀升。2013年,全县农机经营企业门(店)近30家,年营业额达到6100万元。(二)农机维修网点不断增加。全县农机修造网点达196个,从业人员268人,农机维修更加方便快捷。(三)农机作业面不断扩大。2013年完成机耕整面积94..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99%;小麦机械收割率达到99.2%,玉米机械收获率达到82.6%;机械植保76.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8%。

  四是农机推广实力增强。(一)农机推广实力增强。县农机推广站拥有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助工及技术人员6名。目前,县农机推广机构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根据我县种植特点为奥龙、工力保护性耕作机械和巨明、博远等玉米收获机械厂家提供建议60余条,得到厂家认可。(二)农机培训推广实力增强。县农机学校形成了以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辅的“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拥有教职工13名,年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教学设施和培训规模不断提高。(三)农机服务逐步推进。目前,全县已成立农机协会17个,农机安全示范乡镇8个,农机作业大户3120余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72个,达到“五化”标准的合作社12个,农机化服务呈现了有组织、有安排、订单代耕服务的可喜局面。

  五是农机惠农政策落实较好。近年来,全县共得到上级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00多万元,补贴购买各类农业机械,大大地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财政推动、产业带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农机化发展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新增机械600余台套,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刺激农民购机达7820余台套。

  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难。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但仍然难以适应我县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效率低、耕作技术老化的农机械仍占一定比例,农民迫切需要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收割机械,耕作机械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种时期劳力短缺的矛盾,尚未得到缓解。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推进难。虽然我县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72个,但充分发挥作用的农机合作社只占60%。并且,全县农机合作社还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亟待加以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基层农机化服务跟不上。由于机构改革,全县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被乡镇合并,成立农业综合办公室,相当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存在手段弱,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因此,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也处于瘫痪状态,无人问津。

  四是农机化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农村农机化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用排灌设备落后,节水灌溉设备又没有大面积的推广;(二)农田作业机械老化,一部分旋耕机、拖拉机、背负式小麦收割机濒临报废;(三)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不适应特色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四)农村机耕路规划和修建滞后。

  五是组织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难。近年来,由于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加上劳务输出较大,打工经济发展很快,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386199部队”,其知识水平偏低,接受和掌握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存在困难,农机推广和培训难以开展。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一是整合农机资源,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力将不断减少,没有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将无从谈起。当前,家庭式小规模农业生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规模经营推进慢的情况下,应着力整合农机资源、加强农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满足小规模农业经营的机械需要。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农机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农机“大家庭”,引导农机户和有服务需求的农户建立起有偿合作关系,签订服务契约,从而把分散的农机户和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农业作业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实现“农业小规模经营、农机大规模服务”,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业效益,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由于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且风险大,可实行由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投资,购买农业机械,以合理的价格开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服务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围绕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鄄城县农机新技术开发滞后,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机械化要求得不到满足,有些甚至还是空白。因此,(一)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机化新技术储备,积极做好开发、引进工作,一旦市场有需求就能保证及时提供良好的农机具;(二)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引导各类主体部门参与开发高、新特别是急需的农机技术;(三)创新农机推广措施,优化农机专业人员配置,提高适用农机技术的推广效果。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农机化技术普及率为目标,以培养农机化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和主要推广措施,加大对留守种田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农用机械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一)加强组织,由农机部门牵头,以县农机学校为主阵地,以农机合作社或农机专业村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系列针对性的农机推广讲座和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农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自觉性。(二)用足用活政策,通过“阳光工程”扩大对农民的农机化培训覆盖面。(三)加大对农机化培训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项目争取、农民自筹等多渠道筹措培训资金,为农机化培训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是加大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与支持。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形成及时报送制度,进一步密切信息沟通和情况交流,针对重点农机化工作组织宣传,扩大影响,广泛协调和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增加推力,减少阻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