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0年市场需求量可达5000台
在为期3天的201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人气最旺的要属首次独立馆的农用航空展区了,农用无人遥控飞行器模拟作业现场演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只要站在地头上通过遥控器操作,一种主要用于喷洒农药的农用无人机便可在一小时内完成上百亩的庄稼灭虫工作,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
据参加展会同期举办的农用航空发展研讨会的专家预计,到2015年,农用航空器国内需求量将达到2000台,到2020年不低于5000台,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因农用无人机具有施肥施药精准度和作业效率高、利于规模化生产,体积小巧、方便转场和运输,适用性好、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安全性高、有效避免驾驶人员伤亡等优势,逐渐代替了早期的固定翼飞机和旋翼飞机,成为农业植保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门机型。
农用无人机的作业领域包括间接作业和直接作业,农田地理信息获取、农作物长势检测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属于间接作业,而农作物播种、施肥和施药则属于直接作业。
当前国内耕种收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但农业植保仍然以手动为主,既危险效率又低。目前国内手动植保机械约35个品种、社会保有量约5807.99万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担负着全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的70%以上。而近年来逐渐开展起来的农用无人机作业在农药喷洒、液体化肥施撒、农作物授粉等方面充分显示出优势,将农民从繁重的植保作业中解脱出来,还解决了因人力操作不当导致农药中毒的难题,深受农户欢迎,以其不足10%的市场份额为30%的播种面积提供植保服务。
农用无人机的生产应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主要从西班牙、美国等国家进口,成本高,售后也存在一定的难题,因此,截至2012年底,仅有100余台在使用。而日本已经有2400余台农业无人飞机在使用,2012年防治面积占总耕种面积的50%,欧美国家已达到80%以上。
据测算,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目前地面植保机具防治效率最高的高架喷雾器作业效率的8.38倍,飞机作业不仅效率高、节省大量人力和农药,而且完成同样作业面积的耗油量也比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少。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山地丘陵面积大,如果每年喷洒5次,每亩作业价格10元,农用无人机一年的作业收入将达到900亿元,作业市场十分庞大。
此次参加中国国际农机展的农用航空器生产制造企业有八九家,是历届参展数最多的一次。金泰航空工业公司专门开发、制造无人航空器,总投资2亿元的生产基地已于今年7月在四川巴南投产。据董事长戴相超介绍,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以电池组(件)为动力的多轴无人机,是目前国内首创的大型工业级农用无人飞行器。该产品性能稳定,技术成熟,操控简单易学,有效任务载荷达30公斤,作业效率为国内常用无人植保机的6倍。产品单价在40万~65万元,展会两天时间就收获了来自山东、新疆等地的100多架订单。
随着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升温,给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用无人机正在成为农机行业新的亮点和热点,但在农业实际作业中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目前农用无人机还没有一个行业性的标准,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也是各自为政。为此,参加农用航空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应早日制定我国农业无人飞机的制造标准、鉴定标准、作业标准,争取将农业航空飞行器纳入购机补贴目录,并深入开展农用无人机技术的宣传和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专家同时建议,进军农用航空领域的资本一定要作好“放长线钓大鱼”的准备,要做到产学研结合,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农民需求,生产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