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5日,由滨州市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派出的山东省首支机采棉跨区作业队进驻江苏省大丰市,参加由南京农业大学等牵头、大丰市稻麦原种场承担的“长江流域沿海棉区机采棉示范”现场观摩,主办方宣布机采棉示范在长江流域是可行的。
滨州机采棉种植模式在黄淮海地区被接受
随行的市农机局副局长马洪岩介绍,从2010年开始,我市在黄淮海地区率先开展了棉花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试验示范;2012年10月,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暨机采棉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副司长胡乐呜高度评价我市机采棉示范,他表示滨州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和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作,在黄淮海地区先行一步。建立棉花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基地,创新融合机制,协调棉花生产研究机构、约翰迪尔公司、供销社联合攻关,初步探索了棉花机械化生产模式,这是黄淮海地区棉花农机农艺融合和棉花机械化收获零的突破口。
滨州通过推动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按照采棉机的作业要求,采用76厘米等行距的播种模式口新的种植模式由大小行改为大行等行距后,通风透光条件好,霉桃、烂桃数量明显少于常规棉种植模式。新的种植模式中,种植密度每亩比常规棉田多出了七八百株,每株多出三至五个棉桃。新模式下每株增加棉桃、减少霉桃烂桃,具备增产潜力,机采棉种植模式得到棉农的认可。
江苏大丰市稻麦原种场承担的“长江流域沿海棉区机采棉示范”项目采用花厘米等行距种植模式,夏播棉测产平均亩产籽棉351公斤。
马洪岩介绍,滨州机采棉试验示范在黄淮海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去年机采棉试验示范分别在河北河间、河南扶沟开展,今年试验示范又在河南、江苏等省推开。从今年黄淮海地区的机采棉示范情况看,滨州机采棉种植模式已被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棉区所接受。
采棉机跨区作业示范从“黄三角”到长江流域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机采棉示范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机采棉示范范围逐步放大,今年在沽化县的基础上,扩大到无棣;推动部门从农机拓展到供销:沾化县在完成机采棉示范的基础上,探索麦棉轮作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今年无棣县新购采棉机一部,我市已经拥有两部采棉机。去年以来,拥有全省首台采棉机的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省内首支机采棉示范跨区作业队,北上河北,南下河南、江苏,活跃在黄淮海棉区机采棉机械化收获作业现场。滨州机采棉示范效应在黄淮海地区继续发酵。
滨州采棉机实现黄淮海区域内的跨区作业,不仅增加了我市三秋跨区作业的内涵,还延长了跨区作业的时间。据滨州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宋德平介绍,跨区作业期间,每天毛收入在1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