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2013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调研

作者:史军 杨文敏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近年来,巨野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根据省农机推广站提出的“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的农机推广发展总体思路,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自2002年以来,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依托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和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的开展,积极推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已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460台,玉米免耕播种机122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51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51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820台,深松机860台,固定道式免耕播种机30台,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1490台,累计深松土地面积51万亩。2013年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2万亩,玉米贴茬机播45万亩,玉米秸秆还田45万亩,小麦秸秆还田35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行政村达590个,辐射人口60余万人。

  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巨野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是全额事业单位,编制22人,在职22人,现有办公场所150平方米,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2人,其它技术人员7人。服务工作车1部,电脑4部,空调4部,摄像机,照像机,复印机,扫描仪各1部。仓库3间,培训教室3间,目前已经建成机构建全、职能明确、编制合理、经费保障、运转良好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现有县级推广站1处,镇区级推广机构18个,形成了以县级为龙头,镇区服务站为补充,村级农机服务点、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为依,农民机手广泛参与、上下协调的农机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利用率,加速了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三、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首先县里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农机、农业、财政、镇区办负责人为成员,农机推广站、农业推广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管理科、修配站、办公室、财务科、信息科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从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技术保障、宣传培训、监督督导、检查验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组先后制定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项目从申报、方案、财务、档案、培训、验收、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五、落实八项基本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局党组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为大力推广小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和玉米缓控施肥“种肥同播”技术,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 :宣传发动小组、技术推广小组、技术培训小组、农机合作社暨示范园建设小组。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2.充分借助购机补贴的拉动作用,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重点保证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玉米免耕播种机械、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机械的购置补贴资金。

  3.利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项目、玉米缓控施肥“种肥同播”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推动保护性耕作的深入开展。并且继续将全县所有可耕地三年深松作业一遍,走向保护性耕作的良性循环。

  4.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科技下乡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及免耕播种”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5.大力推行一条龙作业技术模式,实现小麦机收、玉米机械直播、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体化。

  6.树立农机合作社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实施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作业。通过签订作业合同,实行订单和代耕制作业服务,切实把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7.依托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观摩会,并通过苗情长势观摩和小麦、玉米测产对比,充分展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使广大群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8.因地制宜的做好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组织农机农艺技术专家,开展联合培训,使农机手既掌握农机作业技能,又了解农艺生产要求,真正把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走出了一条靠农民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推动的农机农艺融合新路子。

  落实八项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县实现小麦机收75 万亩,玉米机播 45万亩,玉米机收 46 万亩,秸秆还田 80 万亩,小麦免耕播种 14 万亩,深松整地达10万亩,玉米缓控施肥“种肥同播”24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2万亩,同比增长8万亩,覆盖率达到15.8%。保护性耕作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330吨,节约生产成本40万元,实现节本增效106万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5元。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农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相对老化,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

  2、粮食生产产出率低,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降低了农户对种植业的重视度。

  3、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托管、流转速度慢,制约了大型、复式作业机械的应用,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机械投入,降低了作业效益,影响了农机户的积极性,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农机推广投入偏少,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低,长效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5、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力量薄弱,推广手段落后,制约了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充分运用好政策与法规,结合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及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推广能力,加强实验示范基地建设。

  2、大力搞好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对农业机械的关注度,明确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强化植保功效、培养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稳定和降低粮食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3、继续搞好技术培训,从技术人员、农机大户、合作社成员、农机手、种植大户到农民,根据不同人员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开阔视野,明确思路,强化素质、提高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观摩会等,改变传统观念,加速新技术的渗透与普及。

  4、消灭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将技术真正送入农户、送到田间地头,缩短群众对新技术的了解、运用、掌握的过程。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