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稻收割高峰时节,新干县城上乡竹溪村邹炳根家中的水稻快要收割完。经初步测算,他家机插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1160多斤,比非机插种植水稻高出100多斤。这样的结果,进一步坚定了邹炳根使用水稻机插秧技术的信心。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用插秧机代替人力,实现高效、定行、定点、定深、定穴移栽秧苗的水稻种植技术。它用插秧机代替原始手插的高产栽培技术,彻底解除了繁重的人工插秧,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十年”的原始水稻生产方式。
机插秧高效率的特点为农户抢农时大显身手。手扶式插秧机一般每天插秧10-15亩,田块较大时可插20亩,效率是人工抛秧的10多倍。使用机插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就能节省劳力。现在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如果雇人手工抛秧,1个劳动力1天抛1亩,工钱再加上饭钱,1人1天成本是90元。如果用插秧机,请别人插的成本是70元/亩;如果自己插,把油钱、工钱、机具折旧全加一起,成本不到30元/亩。邹炳根深有体会地说,“有时候还不是多少钱的事,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到了关键农时尤其是双抢季节,根本就找不到劳动力,那几天栽不下去产量损失就大了。为什么现在会出现直播、撒播的情况,就是因为能省工、省事儿,但是直播风险很大,非常不利于粮食稳产。”有了高效率的插秧机做保障,我县出现了很多如金川镇长港村魏仕连、城上乡竹溪村邹炳根等种300-400亩地的种粮大户,促进我县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不仅省工省时,机插秧还能创高产、助增收。机插秧有利于水稻栽培和水肥管理,稻苗宽行窄株,稻苗之间通透性好,病虫害发生概率小很多,能减少施药次数和用量,不仅稳产增产优势明显,还能减少除草剂等对作物和环境的污染。在较早推广水稻机插秧的城上乡竹溪村,机插秧对稳产增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新干县城上乡龙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邹龙生说,开始推广的时候难度很大,农民不容易接受,在县农机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在自己的100多亩稻田先试验,早稻收获时他1亩田的平均产量比采用传统抛秧种植的产量高了60~100斤。另外,机插秧育秧具有密度高、秧龄短等特性,秧田及肥水利用率高,实行抛秧一亩秧苗最多只能供给20亩大田,而机插秧一亩秧苗最少能供80亩大田。相比抛秧,邹龙生100多亩地可节省4亩秧田,这4亩秧田可多产出早稻4000斤,效果十分显著。因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在城上乡竹溪村、早市村60%以上的农户都改变传统的抛秧而采用机插秧了。
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近年来新干县农机局以建立省级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点为契机,有效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多举措加大推广示范力度。第一,改进装备强基础。去年我县4个省级水稻工厂化育插秧示范点分别购置播种流水线8台,种子催芽器8台,插秧机53台,机插硬盘52030只。4个示范点基本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为克服9寸插秧机行距太宽的缺陷,去年我县引进了行距为7寸的水稻插秧机,群众更易接受,去年全县农户共购置7寸水稻插秧机37台。第二,加强培训传技术。为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新干县农机局一方面利用制作电视短片、宣传画册等方式,宣传机插秧技术优势和我县机插秧能手;另一方面,整合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惠农政策资源,加大机插秧技术培训力度。我县共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50多场次,培训农民1260余人次,发放宣传技术资料2620余份。第三,身体力行搞示范。县农机局分别在大洋洲镇夏塘村、城上乡竹溪村、七琴镇东郭村、溧江乡堆背村、金川镇桁桥村,建立了五个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在每个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该局都派出技术干部到各基地下田操作,全程指导,教给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经过多年的水稻机插秧、手插秧、手抛秧对比测产试验证明,机插秧水稻的产量最高,用事实向农户证明了机插秧技术的优越性。
自2004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至今10年来,我县机插秧技术逐步推广应用,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15台,位居全市前列;机插率达到25.8%,居省市前列。新形势下,随着农田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插秧技术广受青睐。水稻机插秧技术,正由农机化的“短板”转变为农民增收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