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魁:
机具托管 农机作业有保障
现年47岁的焦魁,从18岁就开始接触农机,机械出毛病了,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后来慢慢干起了小型农机维修业务。直到2007年,焦魁相继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周边农民提供机耕、机播服务,让他们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
在焦魁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农村大型农机迅速发展,而机具的保管又成为一个新问题。2010年,他和朋友正式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投资建设机库棚和维修车间。他们还为周边农机手提供全托式农机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维修机具的成本,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大型农机的保管保养和维修服务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焦魁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近200人,各类农机具200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0台,联合收割机140多台,深松机30台,深耕机15台,旋耕机20台,合作社固定总资产1400余万元。
从2008年开始,焦魁就主动成立跨区作业服务队,无偿为当地机手提供跨区作业服务。每年麦收前他都提前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了解作业市场信息,签订收割作业协议,回来后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路线,组织合作社成员和附近农机手外出跨区作业,并保证在当地的小麦成熟时机械能全部赶回来。每次跨区作业他都安排4名既懂业务又会维修的工作人员跟随跨区作业队联系业务和维修机具。如果哪个农机手与别人发生纠纷或机械出了故障,只要一个电话,技术人员就能立即赶到为大家处理问题。机手们都说:“跟着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作业有保障,收入总比别人多。”2011年,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收割机140台,跨区机收面积26万亩,作业总收入900多万元,单机纯收入2万—4万元。
面对未来,焦魁信心满怀地表示,从今年开始,合作社200多台大型农机将分成10个组,开始整村实行土地托管,着力发展订单作业。并且,农资、种子只需签一个合同,所有的事情都由合作社操办。他还计划选定一个自然村建立农机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作为各种先进农机的展示平台,实施全方位、一条龙的农机化服务。他说:“只有农民和机手都富裕了,我自己才算真正富裕了!”
辽宁省昌图县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立学:
树起一面旗 打造辽宁第一社
昌图县八面城镇大和村的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由铁岭曙光建设集团总裁、县人大代表宋立学组织建立,现有大中型农机设备170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4台,播种机25台,旋耕机8台,深松机5台,玉米收割机5台,农机总价值达1200万元,年机械化作业面积达15万亩;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3.1万亩,总资产达1.5亿元,固定职工800人。2012年合作社实现总产值3848万元,盈利360万元,社员分红288万元。2011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被铁岭市政府授予“先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和“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宋立学以“立足农业,致富农民”为目标,以“社村合一,社企合作”为指导,努力打造辽宁第一社。三年来,合作社总投资1.5亿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合作社办公楼和1.5公里农田机械作业砂石路,购置农机设备170台(套),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年出栏100万只肉鸡的自动化养鸡场;为包装物分社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年产塑料袋4000万条的生产车间,并购置现代化编织设备等。目前,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创造了全省合作社多个第一:在省工商局注册时间全省第一;流转土地面积全省第一;糯玉米种植面积、创造的效益全省第一;鲜玉米加工存储冷库规模全省第一;编织袋合作社生产数量、产值全省第一;玉米碴合作社产量、产值全省第一;肉鸡养殖合作社饲养规模全省第一。
宋立学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在县农机局的组织协调下,他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到合作社指导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技术;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到合作社田间地头指导播种、施肥、秸秆还田、提高复种指数等科技知识,实行农机与农艺结合,提升了合作社产业的科学化水平。宋立学还积极与科研院校及科研单位联络,同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科院、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联手,承担农业部“辽西北地区马铃薯高效复种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在合作社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宋立学把眼光望向了更远的地方,打算利用3—5年的时间把八面城镇铁路以北7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3900户、1.2万农民组织起来,把5.2万亩土地集约起来,建成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曙光农民社区”,并完善多功能的小城镇配套设施,取暖费、水费、物业费全部从合作社公积金中支付,让农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实现农村向社区的成功转变。
大连市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学仁:
全力以赴 为农机事业做贡献
王学仁,栗子房镇人大代表,大连市栗子房镇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先后获得“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行业优秀服务组织”“优秀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土地机械化作业要求越来越高。怎样能成立一个组织,提高机械效率,稳定作业价格成为王学仁心中的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王学仁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增添了信心,他决心要将土地模式由零散作业变为联片作业,统一调动、统一服务、统一质量、统一价格,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从而使广大农民共同走向富裕。
2007年,王学仁成立了大连市栗子房镇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7户,农机具160台(套),总动力1800千瓦,库房面积500余平方米。在他的组织下,合作社设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按着“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出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运机制,建立了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股份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民主、服务到位、价格合理,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252户,农机具761台(套),总动力7500千瓦,其中有水稻联合收割机12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4台,手扶式插秧机23台,大中型拖拉机76台,手扶式拖拉机134台,玉米收割机4台;库房面积扩大至900余平方米,资产总额达823万元;作业面积由当初的每年不足1万亩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20万亩。
经过多年的实践,王学仁和理事会、监事会总结出“五统一分”的管理方式,即统一部署调度、统一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结算,分户管理。2012年雇佣私人灭茬、起垄、水田旋耕、联合整地每亩费用分别在35、45、50、55元左右,而合作社作业收费亩均降低费用10元;传统的人工插秧费用在100—120元左右,合作社收费为80—85元。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带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2012年合作社实现可分配盈余360余万元,社员户均分红1.7万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实现了农户与社员的双向增收,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王学仁带领下的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坚持为农户免费水稻软硬盘育苗,而且对特困户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低偿甚至无偿服务。为了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合作社还特别邀请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几年来共培训50余期,为全镇农民在水稻机插秧的育苗、水稻生产期的管理以及水稻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其他农作物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推广,为农作物的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获得了农民的好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树合:
做农民坚实的“靠山”
2013年金秋,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碱洼子村跟往年一样,又是一个丰收年。由于有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这座靠山,村民在土地经营上有了“乘凉大树”,增收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合作社成立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合牵头成立了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7000元,且逐年攀升。今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8万元,粮食总产718万公斤,村民纯收入连续多年排在全市农区行政村前列。
2008年5月,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树合牵头成立了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伊始,村民们还有些顾虑。于是,李树合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动员工作。这时,种粮大户张振军率先将130亩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托管”经营,由于机械化的科学经营,玉米明显增产,劳动强度也大幅减轻,张振军腾出手来又扩包了不少土地。面对事实,村民们一呼百应,纷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从此,碱洼子村村民在土地经营上由“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在农机合作社这棵大树底下乘凉。2009年,李树合通过代管、承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5300亩。目前为止,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0.8万亩,拥有农机具59台(套),固定资产847.8万元,入社社员达235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李树合通过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决定彻底转变土地粗放经营方式,一个面积达5000亩的高标准、高质量玉米核心示范园区在合作社建成,2012年扩展到7000亩。“一亩园十亩田”,几年来,合作社通过机械化和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科技优势凸显,玉米亩增产15%、增收115元;标准化、机械化统一植保作业等措施,使每亩地节约成本达58元;园区收入提高,村民年均增收达0.6万元。同时合作社实现了15%的人耕种全村60%土地的目标,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20多人,年收入近400万元。合作社服务也由本地、周边作业向跨区作业迈进,作业面积由建社之初的1.5万亩扩展至3.5万亩;社员分红额度大幅增加,由15.6万元上升到107.8万元。2012年,合作社农机装备得到进一步优化,大中型动力机械占总动力机械保有量的81%,农机总动力达3800千瓦,增幅5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增幅12%,从而使农机化示范园区跨入国家农机化示范园区行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莫铭德:
深挖潜力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莫铭德,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武宣县远景农机合作社位于武宣县黄茆镇尚文村,成立于2008年11月。该社现有社员208人,核心成员68人,注册资金341.3万元,固定办公服务场600平方米,固定资产800万元,拥有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甘蔗中耕培土机等各种农业机械219台(套)。2012年11月秋冬作业季节至2013年10月,合作社作业服务农户近5000户,2013年农机作业收入670万元。合作社荣获“广西十佳农机大户”“广西明星专业合作社”“广西30强农机合作社”“来宾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在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铭德认真探索思考,勇于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合作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水稻、甘蔗等特色作物生产。针对水稻生产,合作社延伸了代机耕、代工厂化育秧、代机插、代机收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水稻机收跨区作业延伸到水稻机耕、机插秧作业。针对甘蔗生产,合作社从平时单一的糖料蔗运输准备扩展到代机耕、代种植、代中耕的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合作社还实行“订包租”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在不同的农时季节前,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收单项作业合同或耕种收连片作业合同。此外,莫铭德率领合作社大力开展跨区作业,扩大作业辐射面积,其中甘蔗跨区机耕机种作业2.36万亩,农机作业总收入达424.8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莫铭德带领合作社重点施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承包及甘蔗承包种植等示范基地建设。他与黄茆镇尚文村村民签订了5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承包合同,由合作社代机耕、工厂化集中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作业。同时,他不断扩大水稻工厂化育插秧示范田,并在通挽镇克胜村承包600亩土地作为甘蔗深耕种植高产机械化示范田。2013年下半年,他又在三里镇下莲塘村承包100亩土地作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田,还在该村承包600亩土地作为整治项目工程耕地进行甘蔗深耕种植高产机械化示范。真正做到了服务一片,带动一方,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认准合作路子,谋划未来发展。莫铭德执著农机合作社建设,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他的带领下,远景农机合作社将一如既往地按照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坚持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把水稻、甘蔗生产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将合作社打造成南方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品牌合作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新垦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坦克:
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带领群众共赴致富路
今年50岁的土家族汉子田坦克,现为新疆沙雅县新垦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共有社员280户,固定资产748万元,入社耕地面积2.8万亩;拥有1804型拖拉机和大型风幕式喷雾机、4.2米联合整地机、激光平地机、一机三膜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112台,以及其他各类中小型农机具280台,是沙雅县唯一的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1年1月,田坦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新垦农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田坦克利用合作社社员入股资金和新疆德佳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的50万元入股资金修建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的地膜厂,安装了2套地膜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每年可供应28万亩农田用膜;安装了4台(套)高速机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以上,可满足6万余亩棉田滴灌带需求,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围墙,电教室、多媒体会议室、办公室、水电设施、地磅、财务室、警卫室等。当地农户看到这种情形,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
“无规矩不成方圆”,田坦克深知其中道理。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便反复和其他合作者强调必须依法依规经营,并且制定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合作社根据《农机专业合作社法》每半月召开1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社员大会,对合作社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合作社每年留下40%的利润作为发展基金,其余60%资金作为分红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合理分配,为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关键。田坦克在合作社组建成立之初,就规定农机作业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订单作业、统一调配机具、统一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统一后勤保障、统一处理作业纠纷,按合作社分配的任务共同开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服务及其他经营服务活动。同时,合作社为所有农机手定下严格的作业标准,根据用机户和机车实际工作量予以确认,按规定收取农户田间作业费。合作社2.8万亩耕地全部统一采用品性优良的作物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确保作物优良遗传性能不因多品种混杂发生变异,达到高产高效。2012年以来,合作社制定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施肥、用水和农作物管理标准,统一管理措施,统一使用大型喷雾机械作业,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由于该种方法效益明显,周边未入社农民也将植保工作托管给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