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根固在田间观察晚稻的长势。(资料照片)
沅江市四季红镇粮农用农机收割晚稻。(资料照片)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徐行 摄
11月15日,冬日暖阳中,沅江市种粮大户夏根固看着收割机收完最后一丘田的晚稻,长舒了一口气。从10月初开始收割,到现在共收了40多天,总算收完了2.1万亩稻田,比往年收割所花的时间都要长些。收了晚稻,他这一年的农活也差不多忙完了。
今年,在夏根固45年种粮生涯中,是不平常的一年。大米镉超标事件带来早稻卖粮难,又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加上一下子扩大种植面积6000亩等,他遇到了以前种粮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操心又担忧,好在都算平稳过去了。
早晚稻赚了,中稻亏了
“今年你种田是赚了还是亏了?”
“今年还是赚了钱。”11月15日,在刚收获过的田头,面对记者提问,夏根固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种粮的大账。他今年共种田2.1万亩,其中早、晚稻各1.5万亩,中稻6000亩。早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卖粮后去掉杂费,亩均毛收入1180元;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亩均毛收入1370元;中稻平均亩产465公斤,亩均毛收入1160元。除去土地租金及种子、化肥等成本开支和贷(借)款利息、公司管理成本后,早、晚稻每亩分别有280元、360元左右利润,而中稻每亩亏损50元左右。
“今年种棉花、种蔬菜和养鱼的,多亏了本,我种粮没有亏还赚钱,算是好的了。”夏根固说,虽然今年比去年种粮面积扩大了6000多亩,但账算下来,赚的钱跟去年差不多,去年粮价卖得好些。
“早稻、晚稻都赚钱,但中稻亏了本。”夏根固告诉记者,虽然南方部分地区受年初大米镉超标事件影响,早稻一度出现卖粮难。但国家及时出台托底收购政策,又对像他这样的大户开辟售粮绿色通道,加上亩产比去年高30公斤左右,没有亏损。晚稻改种了新的品种,成熟时粮食经纪人又上门来收购了,卖价比早稻高些,也赚了钱。
“今年中稻亏本有多种原因,”夏根固说,中稻不是直播而是抛秧的。他种中稻的田是今年将原来种杨树的地方新开垦出来的,当时错过了种早稻的季节,可离种晚稻又还差一段时间,便种了中稻。新开的田里有些坑坑洼洼,插秧机开进去容易陷在里面,不能机插只好直播。在稻谷抽穗、扬花时,正好碰上干旱天气,9月初又遇到低温、大风天气,倒伏的不少,影响了产量。“一台收割机原本一天能收40亩左右,因稻子倒伏,只能收不到20亩。因此,收割所花时间比往年都要长些。”他说,今年中稻亩均产量为465公斤,而正常年份一般在550公斤以上,好的甚至可达650公斤左右。此外,每亩田还增加灌水成本50元、收割成本80元,这样不可能不亏。
“早、晚稻赚的钱除去中稻亏损,你这账算下来,仍将赚900多万元,不算少啊!”
夏根固说:“赚的钱中,还要除去今年新开垦田投入200多万元、支付人工费用300多万元、购买农机100多万元以及现有农机具折旧80多万元等,剩下的就由我们根固农业科技公司和根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分。有钱分,在今年这样的年景下,确实算不错了。”
好在选对了品种
“今年种粮整体效益不如去年,但我种粮还是赚钱,一个原因就是品种选对了。”夏根固说,“今年早稻没有问题,主要是中稻和晚稻。去年晚稻我种的主打品种是‘岳优9113’,今年改成了‘H优518"。搭帮改了,要不然会亏死。”他告诉记者,今年9月初出现低温寒流,风也很大,“岳优9113”不耐寒、易倒伏,而“H优518”耐冷、抗倒伏,所以损失不大。
“你怎么晓得要改品种呢?”
“我们种田的有句俗话:谷子两头尖,隔一年发癫。意思是天气相隔一两年就会起变化,影响稻谷产量。去年风调雨顺,今年也许有麻烦,果然就出现了旱灾、寒潮。‘H优518’是省农业厅推广的新品种,去年我就试种了七八十亩,亩产达到550公斤,我觉得这个品种不错,今年就大面积种植,没想到还起到关键作用了。”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夏根固说,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他今年早稻的主要品种是“湘早籼45号”和“两优287”,晚稻是“H优518”,还种了700亩左右的优质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亩产达到500公斤,每50公斤卖到了150元,比常规稻多卖25元左右,效益不错。他已留足种子,准备明年将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左右。
夏根固说,目前水稻早晚稻有许多品种,各有特点。适不适合大面积栽种,适不适应特定区域的土壤、气候等,要先试种一下才知道。另外,早稻、晚稻品种搭配也很重要,要选种能够在育秧、生长期和抗病虫害等方面相互协调、配合得好的品种,这样全年才会有一个好收成。
机械化种田很重要
“今年机械化生产,对我种粮赚钱贡献也不小。”夏根固说,他现在从育秧、插秧到收割,水稻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机插秧稳蔸快,秧苗返青时间短,成熟期比直播和抛秧可提前一个星期左右,既省力,又增产。”夏根固告诉记者,有的人对此不信,觉得没有那么神奇,结果吃亏了。在根固农业科技公司6个种粮小组中,有一个组的负责人也算是种田“老把式”了,他去年负责种的1000多亩田,早、晚稻都是直播,产量还可以,赚了一些钱。今年他种的田扩大到2000亩,认为直播比机插好,不听劝,仍固执地采用直播,结果天公不作美,稻子在生长期遇到了麻烦,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又处置不当,最终稻谷空壳多、倒伏多,比去年产量减了不少。今年全年算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反倒亏了十几万元。
“我试了这么些年,机器种田比人工种田不仅效率高,效益也好些。”夏根固说,去年是他大面积机插秧第一年,机械化生产加上风调雨顺,他种粮赚的钱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些。尝到机械化生产甜头的夏根固,又琢磨出“夏根固育秧法”,解决了过去机插育秧中的技术难题,今年被省农机局在全省推广。今年,他又添置了育秧流水线、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价值200多万元的农机具,早稻机插秧面积达到了1.1万亩,晚稻更是达到1.5万亩。
“像我们种这么多田,现在人工又难请,如果没有机械帮忙,春耕、‘双抢’、秋收根本搞不赢。”夏根固说,今年春夏两季插秧时,全靠农机合作社的23台高速插秧机,为他赢得了时间,没误农时。他准备明年再买20台间距小些的插秧机,秧苗间距小些,密度大一点,更利高产。
记者了解到,夏根固领衔的“根固农机合作社”,今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明年还要扩大规模
“今年村里人要我问一下老夏,明年还包不包他们的田?大家希望他能继续包下去。”夏根固家所在的沅江市四季红镇阳雀洪村支书夏建楚对记者说,他们村里2000多亩田都流转给了夏根固,虽然签的5年流转合同还没到期,但有人还是担心夏根固因今年年景不好,明年不租他们的田了。
“我肯定会继续租,明年还要扩大规模,初步想增加1万亩。”夏根固说,“现在国家政策好,种粮肯定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夏根固对记者说,他现在最愁的是资金不足。每年11月底,他都要交下一年的地租,目前流转过来的2.1万亩田一年要1600多万元租金,明年如果再增加1万亩田的话,还要增加租金,而现在他手头上没有这么多钱。
“我的房屋、土地和机器设备都不能作抵押在银行贷款。过几天我准备去长沙,想通过朋友找担保公司,看能不能贷些钱。”夏根固说,虽然这样贷款成本相对会高些,可眼下要赶紧凑够地租。明年还要建一个日产120吨的大米加工厂,都需要钱。
除了贷款难,夏根固感到棘手的还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最近3年,我自己投入了100多万元修机耕道、涵闸和机埠等。”他希望国家加大对种粮大户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因种粮大户自己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