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机手培训是近几年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的一项强农富农政策。旨在培养新形势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以稳定农业增产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笔者作为农机工作者,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困难,进一步做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对全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情况
(一)“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实施基本情况
2013年“阳光工程”农机培训250人(农机操作员180人、农机维修员70人),分四期进行培训。自9月1日开始,农机校全体人员连续加班加点,历时23天培训结束。
(二)经验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启动后,我局将搞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作为农机工作的重要任务,成立了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股、室、站、校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具体的培训计划,组织机校人员深入农村,面对面地和农机手交流,了解农机手的真实培训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安排,尽量避开“三秋”大忙季节。根据培训任务的数量和培训专业特点,结合掌握的一手资料,县机校合理的设置了培训班次和培训内容,精心编制了培训计划及具体课程安排表,并报县阳光办审批,确保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落到实处。同时,成立“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信息报道小组,严格按照市局要求及时上报培训进度,及时组织上报各种材料和培训开展情况,强化信息宣传报道。
2、广泛宣传发动,积极组织学员。首先,我局向各镇、街农机站下发了“关于举办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班的通知”,利用县电视台、网络、各村广播和编印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目的、招收对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编印宣传资料2000余份,在各镇村进行张贴,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其次,按着2013年“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要求,县局和机校研究确定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小麦免耕播种机手、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手、农机合作社社员和农村农机致富带头人。通过召开各镇、街农机站长会议和各镇、街农机化发展情况,将任务指标分解到镇、街,有关农民到镇、街农机站报名,农机站进行审核、汇总、报县机校,县机校复审、公示、微机录入,最终确定培训对象。
3、创新培训形式,体现农机培训工作特色。(1)内容系统务实。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农机培训特点,主要内容一是《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重点讲解农机推广、监理、培训、鉴定、补贴、社会化服务和土地流转等,让学员了解农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的机械原理、使用保养和操作维修等,让学员掌握农机基本知识,提高农机服务技能;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小麦免耕播种、耕地深松、化肥深施和机械化植保等,让学员掌握新型农机技术。(2)教师梯次配置。根据课程设置,县农机校聘请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专家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作为阳光工程培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一是聘请了本县联合收获机维修“权威”,该同志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在当地名气很大,邀请他授课农机手们都服气;二是聘请了有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中包括洛阳博马、郓城工力、河北双联、福田雷沃和五征山拖等等知名农机企业;三是实习期间聘请企业车间主任或技术副总工和县机校教师联合实习指导。(3)地点选择灵活。本次培训共分四期进行,其中第一、二、四期在县农机校进行理论集中培训,第三期则在武城县丰茂农机合作社进行,因为
该合作社是使用北京丰茂自走式高杆喷雾机进行机械化植保和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播种的重点示范基地之一。实习实践选定在春明农机、志鑫农机、大力农机三个农机生产企业和东方、庆丰两个农机经销公司,根据所学专业不同(农机操作和农机维修),学员分班组有重点的在不同实习基地实习。
4、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在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过程中,严格落实阳光工程“六项制度”,把好“六个关口”,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考试、考核结业制度》,为学校实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按照“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按照培训项目、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天数、时间安排进行量化、细化,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施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统一使用省编教材,保证人手一册。每个班次都安排敬业精神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并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每个班次结业前,组织学员参加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按要求建立规范化学员档案和培训台账,及时上报相关材料,向社会开通“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服务咨询和举报电话,让社会了解、支持、监督“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全过程。
5、加强管理,积极做好学员后勤保障。“阳光工程”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这既是财务纪律上不可逾越的红线,又是开展农机培训工作最起码的基础保障。局党组和校委会研究确定,一定要严格遵守上级规定,培训经费主要用于教材、教师讲课费、学员误餐及交通补助费、学员食宿费和耗材等费用的支出,严格杜绝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更不允许中饱私囊
二、“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认识不足。对农民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再参加工作本来是件好事。由于部分农民受“目光短浅、金钱至上”的意识支配,只顾赚钱不愿参加技术培训。
(二)资金缺乏。财政补贴资金太少,不能满足特定专业的培训需求。国家对“阳光工程”培训费的补贴资金偏低,并且不分专业采取统一的补贴标准。市场紧缺的专业技术岗位,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训练,培训费用过高。由于财政补助标准偏低,只好采取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环节等方式完成培训任务,导致学员学的技能不精,培训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特定专业的生产需求。
(三)安排培训时间晚。“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下达的时间较晚,并且要求各学校必需在本年度完成全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生困难、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上还是通过“亲带亲、邻帮邻”的方式在年初实现转移,只有年底才回家。农村剩下的人员基本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对参加“阳光工程”培训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导致“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短时间内难以全额招到符合“阳光工程”培训条件的学员。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学校为完成培训任务,更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三、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培训数量和培训范围。随着国家对购机补贴资金不断增加,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普及和应用,农民接受培训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满足农民的培训要求,一是需加大“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数量;二是需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与“新型农民培训”、“科技推广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培训,以满足农民对农机知识和多元化技术需求。
(二)科学安排时间。要合理安排“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启动时间,以便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适时安排培训,凸显培训效果。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深松整地及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培训时间与项目工程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三)创新培训模式,扩展培训内容。为切实增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效果,提升机手满意度,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国家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相结合。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融入到政策实施当中,协调关系,最大程度的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和扶持,争取工作经费,改善“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培训功能;二是与当地农机化重点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以玉米机械化收获、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内容的“阳光工程”培训,搞好培训指导和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在“耕、种、管、收”等方面的技术需求;三是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企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地、机具优势以及农机企业机具和技术力量,把培训办到村头、田间,送培训下乡,根据培训对象和需要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农民所思、所想、所学、所用。四是统编材料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确保培训内容不缩减,严格按照培训规范的同时组织教师根据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实用性编写相关内容,扩大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