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关于农机修配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巨野县农机局 张仰光 李延仓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1日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数量和作业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越的大型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农机化发展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巨野县农机总值已达13.2亿元,拖拉机达16000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280台;联合收获机达3600余台。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带动了全县农机维修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机维修行业已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服务产业,在维持农业机械的正常作业,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机维修业作为农机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以适应农机化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当前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近期,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县域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在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群众、农户和机手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机修配管理工作发展概况

  目前,我县在农机部门登记的农机维修网点为195个,其中二级网点6个,三级网点149个,专项维修网点40个。大多数维修点计量器具、维修设备的拥有情况皆符合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的要求,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专修点主要从事农机电器修理、喷油泵和喷油器修理、曲轴磨修、气缸镗磨、液压系修理、散热器修理、轮胎修补、电气焊修理、钣金修理和喷漆等一项或多项维修业务。当前,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占地面积在60--100平方米左右;网点的主要维修设备有电焊机、氧一乙炔焊机、台钻、气泵、台钳、磨气门机,拥有车床、油泵试验台及动平衡机,设备基本齐全;维修技术正在逐步完善提高。通过调查,农机维修市场发展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个体维修经营网点多。在统计调查的130个维修经营网点中,全部都是个体经营,个体经营已成为农机维修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规模较小等级偏低。在全县农机维修网点中,三级以下的小规模修理点和从事简单电气焊、轮胎修补充气等低等级技术含量的专项修理点居多,占总数的80%以上。

  三是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我县共有农机维修从业人员596人。由于大多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2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3~4人。据调查,农机维修人员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只有130多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技术人员占85%左右。

  四是维修与配件兼营点多。在调查的中,有近60%的维修点属于修理与配件兼营的维修网点,并且这种兼营网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主要配件来源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模经营的农机配件市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配件质量一般能够保证;二是进行地区间销售的农机配件供货商;三是农机生产企业,他们将我县部分维修能力较强的维修点设为企业“三包”和售后服务点,因此可直接从企业获得专用的农机配件。近几年换件维修已成为一些小规模维修点主要修理工艺,很多维修网点都购置一些常用件、易损件,备维修换件使用。经调查维:修网点配件销售的经济效益好于单纯维修的经济效益,很多维修网点都是通过销售配件来维持维修点的生存和发展。

  二、农机修配管理主要做法与成效

  1、健全维修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2013年,依托农机企业(巨明集团)和时风驻巨特约维修服务点,成立了“巨野县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并在各镇分设32个维修服务网点,按动力机械、收获机械、播种机械、排灌机械、耕作机械分类别、分层次、分区域培育管理。“中心”主要承担全县的大型农机具疑难故障的检修,其中三夏、三秋期间为机手提供优质系列化维修服务。

  2、强化农机修配市场监管,提高人员技术素质。一是全面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截至目前,全县持证修配网点已达到180家,持证经营率达到90%,比2012提高了20%。二是结合阳光培训工程,2013年共举办了4期农机维修工培训班,培训工人230名,并全部取得农机职业资格证书,维修工持证率达到了90%,比2012年提高了30%,年度内,发放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470个。三是县局每年春季配合农资打假与县工商部门联合对县内所有农机修配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0530-8257266,确保全县农机修配服务健康运行。

  3、落实亲民惠农政策,实施免费维修减负。自2012年以来,每年春、夏两季,对全县的五大类农业机械实施两次免费(工时费)维修服务,大多数机具都能得到维修、检修或技术服务,切实为农机手解决后顾之忧。2013年,全县免费维修各类农业机械(机具)4200余台套,节约机手开支120余万元。

  4、探索维修服务新路子,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一是三夏、三秋农机重要作业时节,设立“农机维修110”,选抽县内农机专业技术人员22名,组建六支农机维修小分队,开展“送件、送修、送技术”三下乡服务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督促农机户自修,指导农机户检修,帮助农机户大修等形式,对全县大型、重点机具做到台台见面,不留死角,确保参加作业机械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二是积极引导机手、维修户参加互助合作组织。今年,巨野县新建农机合作组织9个,全县基层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0家,入社社员1613户、机械3600余台(套)。其中,巨野县成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全省较为先进的以农机维修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460万元,目前已登记社员26人,配备专业维修人员11名,积极为龙堌矿区村庄提供机械维修服务,服务区域半径达50多公里。今年三夏,成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出“送维修到田间”便民服务举措,配备专门农机维修服务车辆,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于第一时间赶赴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就地维修服务,为三夏农机顺畅作业保驾护航,受到广大农机手的热烈欢迎。今年上半年,该社共维修各类农业机械、机具2860台次,现场处理机械故障180次。三是大力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对所有网点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淘汰制度。目前已评定一星级20个,三星级网点4,四星、五星级网点1个。星级网点数比2012年增加20%,有效带动了维修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农机修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培训少,维修技术较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多数农机手文化水平低,大都是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成为农机维修的“土专家”。他们靠自己积攒的经验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现象导致农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差。

  2、专业维修点少,兼营维修点多。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点普遍存在在兼营现象。这主要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多面向农民,收入微薄,为提高经营收入,加入配件销售等其他业务。同时,由于农机具和汽车构造原理相似,因此很多汽车维修网点也兼营农机维修,这给农机维修管理提出了难题。

  3、农机维修管理遭遇困难。一是大多数乡镇的农机管理职能体现不明确,在人员配置上也跟不上,县级农机业务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衔接困难,县农机管理人员在清理整顿农机维修网点时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二是农机部门在农机执法的过程中必须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方面的协调有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机主管部门在百姓心目中没有执法主体资格这种意向,农机部门的执法权限没有广而告之。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常规监管。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标准要求,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保障市场规范运作。

  2、建立农机维修监查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维修监查及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的辨别能力。

  3、建立对农机维修市场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和维修点技术等级的动态管理制度。对那些“设备、设施、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不符合《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维修点,该降级的降级,该停业整改的要责令整改,该收缴技术合格证的要坚决予以收缴取缔,决不姑息。

  4、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对农机修理工培训考核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规范教材、规范培训、规范考试,并设立相对固定地培训基地,对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培训质量。

  5、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要建立完善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6、依托农机产品厂家建立专业性比较强、区域布局合理的农机三包服务场点,解决维修服务不及时的问题。

  7、在农机密集区建设区域性大型农机维修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