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行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机修配市场也日益壮大,对排除机械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延长农机寿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机维修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强化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质量意识和守法意识,切实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对促进农机化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鄄城县农机维修行业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县有186个农机维修网点,承担着全县10万多台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维修任务,其中综合维修点156家,专项维修点30家,符合条件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186个,发证率100%。农机维修从业人员312人,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312名(其中农机修理工技师5名、中级农机修理工240名、初级农机修理工67名),持证上岗率100%。有4个农机维修点被省农机办命名为四星级文明维修单位
二、鄄城县农机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修理网点数量逐年委缩。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从2000年228家减少到现在的176家。在此次的调查中,又发现有5家农机修理点转行或歇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事农机维修行业效益低,据维修工他们说,现在搞农机维修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并且农机维修活又脏又累。
二是农机维修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修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对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接受能力差,接受渠道也窄。特别是近几年高新农机具的普及使用,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维修行业低水平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服务要求。
三是维修力量薄弱、设备手段简陋,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只有简易的维修棚,有的露天维修等现象比较普遍。维修设备大多是落后淘汰的设备,适应不了现在高新机具维修精准要求,亟待更新。安全消防意识不强,维修环境较差,许多维修点油污到处都是,不注意环境卫生。
四是缺乏专职农机维修管理人员。鄄城县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主要由县农机局维修管理站具体负责,目前全县专职管理人员只有2人,这就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牵制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农机维修工还有一部分未纳入管理,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
五是不能开展优质服务,收费标准高,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维修态度不端正。
三、关于对鄄城县农机维修行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加强农机部门独立执法的权力。要建立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是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促进农机产品“三包”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立农机维修检查人员的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检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三是严格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工作。《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设定为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并对维修资格、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罚则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达不到开业技术条件的决不发给维修技术合格证,以便促进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维修设备的提高,从而促进维修质量的提高。
四是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
五是推动农机维修行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分散的维修厂点进行组合,逐步形成稳定的维修合作组织,建立农机维修协会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行业之间优化发展。国家和省农机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扶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