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关于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

作者:滕州市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4日

    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农机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是促进品种、耕种模式、机具配套的最佳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滕州市农机局积极联合农业等有关部门,引导广大农机户、种植户大胆实践,探索出了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几种有效模式,在推进滕州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合作社+合作社”模式。农机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社“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主导作用,实行农田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作业,有步骤地形成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操作规程。东郭镇其祥马铃薯合作社,与惠民农机合作社无缝对接,流转526亩土地,种植春、秋两季马铃薯,耕、种、收、施肥、覆膜、浇水、植保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每亩纯收益超1000元,年收益过100万元。同时,探索出了马铃薯种植模式和机械化操作相互适应的技术规程,被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作为示范点,在召开全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现场会时向全国推广。

    (二)“多社合一”模式。农机、植保、粮食等多家合作社,由一人担任理事长,建立集机械作业、土地流转、农业种植于一体的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农艺融合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农机、植保、种植等“一站式”服务。西岗镇瑞丰农机合作社,与富源粮食合作社和新岗植保合作社,三社一体,由宋致帅一人担任理事长,从组织建设上就为整合多社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该合作社一次性流转西岗镇半阁村全村580亩土地,在粮食种植和植保服务上,按照小麦、玉米种植的品种、模式、技术的要求,使用配套的耕、种、收、植保等机械进行作业,做到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密切融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三)“合作社+示范基地”模式。农机合作社发挥技术装备优势,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技术。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农机农艺新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级索镇阳光农机合作社,托管全村1200亩耕地建示范基地,在全市率先购置和使用小麦精播机、宽幅精播机和免耕播种机,群众在其示范带动下也使用新机具推广新技术,降低了作业成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每亩节约成本125元,小麦单产达1300斤,玉米单产达1400斤。通过以村带镇、辐射全市,为级索镇成为滕州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和滕州成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合作社+科研机构”模式。农机合作社和农艺科研单位建立协作攻关机制,邀请专家常年作技术指导,根据不同的农艺标准进行机械化作业试验,建立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鲍沟镇鑫剑农机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杨敏丽教授的技术指导下,流转了300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集成技术模式研究试验田,选取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粮食作物,集成和融合农作物品种、种植和机械化技术进行试验,通过改变原来传统的种植株、行距,使之与机械相配套,形成了标准化的农机农艺技术操作规范,已取得初步成效。

    (五)“合作社+企业”模式。合作社由企业出资兴办,凭借较强的资金和装备优势,及时将企业(实验室)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作业试验改进机具性能,达到机械和种植模式的有机统一,提升农机产品的可靠性。南沙河镇现代农机合作社,即由滕州市大通农机销售公司出资兴办,对全村1500余亩土地进行订单式农机服务,短短几个月就配套了大量农机装备,而且率先使用新型机具。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能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馈,进一步增强了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今年秋季,该合作社率先使用新型四行玉米收获机时,发现与滕州传统种植模式不很适应、玉米剥皮机容易造成玉米粒脱落浪费粮食等问题,这些信息都及时地反馈到了农机生产企业,促使企业在下一步研发过程中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宣传让群众改变一些传统的种植模式,适当调整株距、行距,使之适宜机械作业,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机制。

    农机农艺融合合作社较单一的农机或农艺合作社,更进一步破解了农机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放并转移了劳动力,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农机农艺的进一步融合,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改变农机和农业技术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针对当前制约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瓶颈,进行经常性的会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政策措施。

    二是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集成技术体系。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业技术相分离的推广方式,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的技术队伍中增加农机化专家和技术人员比例,建立集作物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为一体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

    三是开展农机农艺联合技术培训。每年利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借助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等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农机农艺融合联合培训班,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技术整体,组织农机、农业技术专家同台授课,适当增加农机手和合作社人员培训比例,引导从业者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育更多懂得农机农艺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的活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