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兖州加强机艺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作者:丁冰冰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去年以来,山东省兖州市以实施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为契机,着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强化公共服务,落实惠农政策,推广农机科技,推进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考虑,兖州农机局确立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为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兖州农机局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机、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等部门和有关农机企业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监督检查有关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度等。同时,兖州农机局还成立了由农机、农业专家及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从产品研发、田间试验、产品定型生产、推广使用、机手技术培训、作业技术跟踪指导到最终作业效果监测,实行全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如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二代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就是在这种工作机制下研发生产的。
 
    二、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发展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
 
    兖州农机局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急需的关键环节农机装备。2012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800万元,推广各类新型机械1100多台,补贴机具种类涵盖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畜牧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经济作物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性能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效果和成败。兖州农机局通过认真考察和调研,从中选取了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机械。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以大华、凯兴、华硕、宇通公司生产的为主推机型;机械深松整地机械以大华、凯兴、华硕、宇通、国泰公司生产的为主推机型;玉米精量穴播机以大华公司生产的为主推机型。同时与农业部门、生产厂家制定出了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农机装备的选型与推广,为我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三、加强示范推广,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
 
    兖州农机局以实施山东省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玉米夏直播技术,在兴隆后樊、大安谭村、漕河西曹、新驿何村建立了四个项目示范点,加快推广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夏直播及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四个项目核心示范区实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13.5万亩,该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2012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44万亩,其中夏直播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1300多斤。在抓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础上,兖州农机局联合市农业局实施了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农机化示范项目;在新兖镇东张庄实施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种植项目,在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节水灌溉、高效植保。在此基础上,兖州农机局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的原则,结合各镇街的种植模式,先后建立了以大安镇、漕河镇、小孟镇为核心的小麦宽幅宽苗带精播机械化示范区;以新驿镇、大安镇、兴隆庄镇和漕河镇为核心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以新兖镇为核心的土地规模经营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以小孟镇为核心的花生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以漕河镇为核心的大蒜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以大安镇、漕河镇、兴隆庄镇为核心的山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以颜店镇为核心的林木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和以兴隆庄镇为核心的设施农业示范区等八大示范区。
 
    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效益
 
    为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兖州农机局与农业部门联合出台了《三秋农机化生产技术意见》,为全市做好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制定了具体的技术要点,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期间,兖州农机局组织农机、农业及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全过程跟踪指导。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深入到田间地头,讲解各种机械的安装调试、播量、施肥量调整、机具操作规范、技术要求和农艺要求等,使机手和农机大户熟悉了各项技术实施的农艺要求,熟练的掌握了这些机械的作业性能和操作规范,保证了各类机械的正常作业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实施。收获期经过农业部门的实际测产,项目区内小麦、玉米增产效果明显。经过农业部门的实际测产,项目区内小麦平均亩增产33.85公斤,玉米平均亩增产61.07公斤,共增产粮食189.84万公斤,总计节支增收632.66万元。
 
    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一是发挥农机校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今年分别与五征山拖联、国丰、大华联合成了农机技术培训基地,扩宽了培训领域,加大了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联合五征山拖、诚信公司加强拖拉机维修与保养、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使用与故障排除等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实施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培训阳光工程农机学员200人。今年以来,培训各类机手5000多人次。
 
    二是充分发挥农机现场会的作用。为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兖州农机局先后召开五次现场会,五征山拖、大华机械公司、凯兴工矿机械公司、华硕机械公司等农机生产企业积极参加,研发的新型机械纷纷亮相,与会人员近距离了解了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玉米免耕施肥条播、玉米免耕施肥精量穴播等机械化关键技术操作的过程及效果。
 
    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培训。兖州农机局先后多次邀请省农机推广站、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国内知名农机、农业专家到兖州进行技术指导。去年11月8日,兖州农机局还邀请了全国现代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装备应用高级研修班的49位专家到兖州五征山拖、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和新驿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何村示范田进行观摩指导,并座谈交流。此外,兖州农机局和农业局一起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青岛市、烟台、德州等地观摩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对全面提升我市保护性耕作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兖州农机局把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作为推进农机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争取各类项目和补贴资金向三大服务组织倾斜,不断壮大服务规模,提高组织化水平,有机地整合农机资源,避免重复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过近几年的创建,新发、腾飞、宏磊等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迈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4家,固定资产达到近2亿元,社员达到1451人;村级农机服务组织68家,农机大户达到1030家,其中30万元以上的157家;全年完成作业面积9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真正实现了农机效益的最大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