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关于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初探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3日

  东明县是农业大县,现辖9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89个行政村,921个自然村;总人口79万人,农业人口68万人;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截至到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137万千瓦,拖拉机8100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0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700台,合计11800台。伴随着国家扶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尤其是在农机补贴、阳光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农民对于农机的热情不断提高,东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大宗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本来是应当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机械化,却因为农机和农艺的不能高效融合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农业机械日益精良的情况下,农机部门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机的作用,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为农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成为现在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认知程度低。受传统的农业耕种习惯影响,人们对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式经营方式,对机械播种、施肥、收获等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

  (二)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例如玉米等作物在保护性耕作种植过程中,行距设置繁多,栽培模式各异,对实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影响很大,科学规范行距成为推动玉米收获环节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现有的种植、收获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的人工作业基础上发展和沿袭下来,有些不适合机械化作业。

  (三)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农业机械作业与农艺不适应,农机与农艺不能紧密融合,农机技术推广与农技推广不协调,懂农机技术的不懂农艺,懂农艺技术的不懂农机,造成两方面技术很难高效率融合。

  (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作业方式影响,如秸秆粉碎长度不符合要求,造成播种困难;常年耕层过浅,造成根系难以下扎,抗旱抗涝能力较差。深播压水,造成出苗困难;播种不均匀,造成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由于按面积收取服务费,播种机行走速度太快,播量不准,播种过深或过浅;播种机堵塞不能及时清理,下种不匀等。

  二、采取的有关措施

  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农艺方面必须加快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订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用标准化引领规模化,用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农机方面必须提升现有机械化技术水平,优化、升级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广适合农艺要求的农机装备,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作。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与农机部门的大事,要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县级农机部门应开好头,指好路,常抓不懈。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应建立由政府牵头,农机、农业部门定期联系、沟通和会商制度,协调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技术研究、技术配套和技术指导工作。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农机、农艺融合的良好氛围。重点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实用、新型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的宣传,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

  (三)因地制宜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满足农艺的新需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推广使用新机具,满足农艺的需求。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尤其大力政府提倡、农民欢迎的农机具,在考察、实验、总结、推广、反馈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当地生产的机具。同时确定完善合理的农艺服务于农机的规范,鉴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成分,确立各个地区的培植农产品的农艺规范,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充分考虑农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种植环境的变化,指定新的种植规范,是农机真正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使农机农艺的结合更加科学,带来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农业的再次发展。

  (四)以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对待,相关部门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在教育培训中,应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农机农艺技术培训活动,使受培训的农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创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农机农艺融合互动平台,提供互相交流的机遇。形成农业、农机部门沟通联系协调的机制,共同组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注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说话算数。建立农机农艺共同研究、协作攻关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相互适应,制定农艺标准和农业机械作业规范,共同协作攻破薄弱环节的难题。

  (五)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典型带动作用。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功能;加强引导,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典型,发挥好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加快农民自觉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进程。加强对基础农机农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将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规划之中,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推广能力。

  (六)认真总结,逐步推进。坚持农机农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程序,科学制定农机农艺融合中远期发展规划。科技推广人员通过对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以点带面渐次推进。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技术服务工作做实,充分发挥农机和农艺结合的优势,既帮助农民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又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