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13年我市保护性耕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作者:陈恩明、孙丽燕、李茂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1日

    2013年我市继续深入开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6379台,实现玉米机收353.8万亩,机收率达到92.1%;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2853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16.7万亩,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是明确任务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连续第三年将保护性耕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将保护性耕作作为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支撑的重要举措,提出了100万亩的奋斗目标。各县(区)普遍以政府文件或召开专题会议对市政府保护性耕作任务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并成立了以分管县(区)长为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畜牧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各县(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层层落实任务目标,强化各项推进措施,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有力推动了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二是深入宣传发动,强化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机手操作水平,提高保护性耕作实施质量和群众的认知度,市农机推广站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分别在邹平、博兴等县举办培训班,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三秋期间,各县(区)召开了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并通过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并邀请机具厂家技术员就机械的性能、特点、故障排除等方面参照实物详细讲解,对机手正确调试和操作免耕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化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全市共召开各种形式的现场演示会19次,举办各种培训班36期,培训6727人,媒体宣传80次,印发宣传材料7.3万余份。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规模作业带动。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县(区)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机推广的新路子,努力培植新形势下农机新技术推广新的主体,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面广、组织化程度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优势,在农机化项目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和资金上对其倾斜,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良、组织化程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规模作业、规范化作业,有效促进了保护性耕作规模发展、规范实施。由于农机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手,他们对农机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高,很快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员和推广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市农机局继续实行分管局长包县(区)督导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相关技术人员具体抓,重点搞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建立健全责任激励协调机制,切实把保护性耕作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秋过后,配合市政府督查室对各县(区)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实地查看,对其实施质量和技术规范化程度进行定期督导。从督导和前期综合考核的情况看,各县(区)领导重视,宣传发动深入推进措施切实可行,示范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 ,技术路线正确,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陈恩明、孙丽燕、李茂峰)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