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在济南法官培训中心组织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验收鉴定会。对2012-2013年山东省,首批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全省16市县区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验收。邹平作为滨州市唯一的项目实施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12年~2013年,邹平县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13万亩,超出计划的13.0%;其中核心示范面积为1.027万亩,超出计划的2.7%;辐射推广面积为2万亩,超出计划的76.99%。项目共涉及孙镇镇的6个自然村,涉及农业人口近万人。建核心示范区2个,6个镇成为推广辐射区,包括25个自然村。 为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农机局组织四个农机合作社和7农机大户,投入机具共计131台套,项目区新增农机具65台套,是计划新增数量台套的162.5%;其中,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25台、玉米免耕精播机30台、深松机10台。2012-2013跨年中,2个核心示范区示范推广了冬小麦以及秋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按照合同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小麦秸秆还田、根茬覆盖达到实施面积的100%和95%;小麦、玉米少免耕播种达100%;化学防治病虫草害占实施面积的95%左右,未发生大面积草荒现象及大规模病虫害;机械深松超过25%,深松深度26cm以上;浅旋等表土作业占实施面积的70%,表土作业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项目共投入农机科技人员9人,管理人员4人,培训技术人员24人,培训农民和农机手285人,其中机手50人,印发宣传资料8千余份。共投入资金7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20万元,自筹55万元。项目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增收节支总效益为180万元,其中,核心示范区增收节支92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带动,焚烧秸秆现象已基本杜绝,实施区域扬尘明显减少,风蚀、水蚀现象明显改善,土壤涵养水能力增强、有机质增加、疏松度增大。通过1年的示范与推广,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可以取代传统耕作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耕作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人员,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同时锻炼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农机队伍,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技术方面:引进了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为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掌握了小麦玉米两茬平作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标准,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探索了不同类型作物及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对保护性耕作草害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奠定了基础。在项目管理方面: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把保护性耕作技术介绍给干部和群众,引起各方重视,不断争取更多支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督查服务组,使督促与服务及时到位;对开发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手给予资金补贴,并在机具配备和购机补贴上有重点的对项目核心示范区倾斜,大胆探索机具社会化服务形式,使机具作业发挥最大效益;积极开展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试验及质量跟踪工作,为机具选型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宣传、行政、技术、服务四大环节的有机结合,为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邹平县农机局 胡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