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县农机跨区作业基本情况
农机跨区作业对于增加农机手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有17年时间,在十余年时间内,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队伍迅速发展,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成为单县农机的一大品牌。
(一)单县农机跨区作业数量、区域。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经过十余年时间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农机力量。单县的农机稻麦联合收割机共2000余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近1000台,2013年参与跨区作业的农机超过五成。跨区作业的区域由原来的省内县区、河南省变成现在的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东三省、内蒙古、安徽、天津等省份。
(二)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价格。在跨区作业中,小麦的收割价格为50-60元每亩,玉米的收获价格为80-120元每亩。
(三)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季节。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季节由最初的单一夏季作业到后来的春耕、夏收、秋收作业,作业时间大大延长。
(四)单县的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形式。多因为地缘、亲属等关系三两人结合,近年来由于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更多地农机手选择与社员一起组织跨区作业。
二 单县农机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单县农机局在农机跨区作业中加强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农机协会管理、服务跨区作业队,并通过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加强了跨区作业的团队意识和整体竞争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向符合资质的农机手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另一方面,在主要干道设置服务点,提供技术服务、零配件及油料。
(三)开展专门培训。单县农机局针对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开展专门培训,就跨区作业的主要机型如稻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以及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做好技术武装。
三 单县农机跨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专业性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在跨区作业的队伍当中,很多是因为地缘或者亲属关系组成,多为三两个人,在跨区作业当中,这种形式较为简单,作业较为盲目,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农机合作社组织的队伍,一般人数较多,分布较广,难于很好得服务和管理。而农机中介或者经纪人,由于经验不足、素质不高,造成作业价格等纠纷,影响了农机手作业进程。
二是作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随着跨区作业的普遍,跨区作业农机手数量逐渐增多,在作业过程中会出现抢占作业地皮、压低作业价格等影响跨区作业市场的行为,降低了农机手的收益,影响了跨区作业市场秩序。
三是农机手的收益持续下降。随着跨区作业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加入到跨区作业的队伍当中,加剧了跨区作业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油料价格持续攀升,增加了作业成本。而由于竞争的缘故,作业价格很难提高,甚至会出现压低价格的现象。
四是农机手综合素质不够。农机手由于缺席培训课程、文化程度低等缘故,一般只会操作整机,而在出现故障时很难立即找到维修人员,影响了作业进程和收益。
五是对跨区作业农机监管力度不够。部分跨区作业的农机出现无行驶证、无驾驶证、无牌照、无跨区作业证、无检审的现象。
六是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在跨区作业过程中,因为作业面积、作业价格、沟通不到位,农机手往往与当地农民发生纠纷,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往往得不到合理解决。
四 针对单县农机跨区作业提出的建议
一是政府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各级政府内部都成立农机跨区作业领导小组,负责跨区作业的领导、服务工作,协调好本地农机手与外地农机手、本地农民与外地农机手、本地跨区农机手与当地农民之间关系。同时与交通、公安部门联合,共同做好当地、跨区作业地点的公共秩序、交通等工作。
二是建立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平台。全国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直通车正在建设完善当中。以乡镇、县为基本查询单位,每日上报已收割面积、县域内农机保有量、种植面积、拟引拟派机械数量、天气状况等信息,信息逐日更新,除在网络上更新外,还通过手机短信息形式发送给县域内作业的农机手。
三是开展培训、检修。在跨区作业前开展培训、检修工作,做到有备无患。主要通过集中培训形式,邀请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现场讲解收割机的安全操作方法、常见故障排除方法,邀请农机合作社当中的老农机手讲解跨区作业的经营方法。组织人手逐台检验跨区作业农机,确保农机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跨区作业当中。
四是开展农机保险。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农机手在跨区作业前办理收割机、驾驶员保险,以减小农机手损失。在发生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时,通过交通、公安等部门的合理解决,可以做好责任认定、赔偿事宜,促进跨区作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