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建立6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开展农机化综合服务的47个,无论是发展数量,还是发展的质量、规模、标准、服务的能力等诸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农机化生产实践中逐渐成为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机合作社在全县的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农机合作社成立后,进行区域性的农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规划发展前景。通过土地入股,可实现土地的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整合了土地资源;通过农业机械入股,由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取长补短,整合了农机装备资源,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根据社员的特长,合理分工,让会种地的人种地,会养殖的人搞养殖,会营销的人跑市场,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整合了人力资源,避免了一家一户小而全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合作社做到了六“统一”,即统一采购生产原材料,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抢抓农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进行规模经营、作业是最有效的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最好办法。
三是合作社解决了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全面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向其他行业扩散,有的从事二、三产业,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薪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农户以自愿、平等、互助、合理、公正原则,采取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成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解放出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有的从事养殖业、特产业、加工业,有的到附近的工厂当了“工薪族”,有的跨出村门走向了县城、省城乃至北京、上海等发展。年底还可以从农机合作社里保底分红,再加上自己的额外创收,远远超过自己经营土地的收入,真是一年一大步,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是农机合作社开展“一条龙”服务,推广秸秆还田,改变了村容村貌。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常常搞综合治理,最头疼的就是“三大堆”问题,即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每年夏秋两季产生的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农户到处乱堆乱放乱点火,妨碍交通、影响村容,还存在引起火灾等不安全隐患。有的村庄专门设立了柴草场,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有了农机合作社,主动为本村和周边群众搞好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发挥机械技术优势,大力推广作物秸秆切碎还田,从源头上堵住柴草进村,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和环境。自从有了农机合作社,对土地实行统一的耕、种、收全方位服务,推广了秸秆还田,搞好了秸秆综合利用,过去的柴草场,如今成了村民开展娱乐活动的小广场,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可以说农机合作社功不可没。
五是合作社解决了孤老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无劳力耕种、土地撂荒的问题。在农村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各种贫困户,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自己的承包地一直以来成为他们的负担、心病,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好了,有了农机合作社这些农村弱势群体不仅不再为土地管理而发愁,而且还能年年得到保底分红;不愿加入农机合作社的贫困户,农机合作社照样为他们提供优惠的全程农机服务,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六合作社成员团结协作精神,体现了民主管理。农机合作社成员入社时实行“自愿参加、共同经营,自我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重大事项都由社员大会研究决定,充分体现了“管理民主”。它是一种专业性、公益性的服务组织,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生产协作,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把分散的农机户或种植大户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合力,壮大同业规模,增强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农机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带动和促进了“乡风文明”。
七是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带动了新农村科学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成员经常参加各类技术业务培训,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农村中“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农民科学种田。合作社经常组织成员参加农机跨区作业,走南闯北,经多见广,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是农村中的“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合作社承载各类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的机具和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总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充当了主力军,推动了新农村快速发展。(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