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巫山县共完成推广各类农业机械3100台套,其中补贴机具893台,培土机117台,其它机具2090台。兑现农机补贴资金190万元。全年推广耕整机819台、收割机4台、插秧机2台,分别完成市上目标任务的136%、200%、100%。完成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面积2000亩、机耕面积41万亩、机收面积2.2万亩,分别完成市上目标任务的100%、103%、110%。农机安全稳步开展,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32%。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规划落实,目标明确。首先是县委、政府对农机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分管领导分别到庙宇、铜鼓等乡镇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农机工作,现场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在全县农业现代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将农机工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下决心花大力气来抓,再次对农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其次是积极协调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围绕田间进场道路、沟渠配套等基础设施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为农机具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各类机械进得去、出得来。第三是组织专人,认真调查摸底,在搞好统计工作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规格制定《巫山县农业机械总体规划》,提出了到2017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的总体目标,分年度进行了任务分解,并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结合国家和市上各项购机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切实加大了宣传引导。通过努力,广大农村群众购机积极性明显提高,县、乡(镇)、村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全县农业机械发展氛围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奠定了加快农机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第四是县上安排农机专项资金150万元,支持农机事业的发展。
二是广泛宣传,严格程序,农机补贴监管到位。2013年是“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实施的第一年,县上采取四个方面的工作措施保证新的农机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首先是结合阳光培训工程、惠农政策赶场、惠农政策进农家等活动,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官渡、庙宇、福田、大昌、巫峡镇等广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年共出动宣传车16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人民日报》报道1篇,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1篇,《重庆日报》农村版报道5篇,《巫山报》报道10篇,巫山电视台报道3条有关农机补贴政策及农机推广工作情况,着力解决群众知晓率不高,理解不透,申报程序不清等实际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加强过程监管,对全县6个二级经销网点,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实地查看等方式,从进货码单、销售台帐、农户花名册、公示情况等逐项对照检查,严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农机补贴机具抽查面达到100%的抽查面的标准,进一步规范销售行为。第三是结合惠农资金检查清理、农民负担管理、村级财务专项检查等行动,与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一道,对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机具购置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抽查和督促整改。今年启动新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和市里有关会议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成立了由农委、财政等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大工作领导力度。累计印发宣传资料近2万份,并在巫山报、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组织召开全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训会,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街道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人员共100余人,安排布置了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强了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建设,按规定确定农机补贴机具、补贴额、补贴对象和经销商,认真做好了信息公开、廉政建设、监督检查、调查处理及材料上报工作,加快了补贴实施及结算进度。做到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到位、农机补贴机具核实到位、农机补贴资金兑现到位,全年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重点示范,科学引导,全程机械化实现稻油轮作。我县围绕水稻、马铃薯、烤烟等重点产业,以平坝区域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农机示范带,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首先是积极引进农机新产品新技术。从外省引进水稻精量穴直播2台、激光平地仪2台,购置了5台高速插秧机、油菜直播、移栽机各1台,2台机动船旋耕机、马铃薯播种、杀秧、收获机各3台等新型机械。在庙宇镇召开水稻机插秧,油菜机直播、机收现场会,并聘请中科院罗锡文院士团队和市农科院农机研究所现场蹲点指导,深受群众欢迎。其次是全面完成年度机耕、机插秧、机收作业目标任务,今年市里下达机插秧作业补贴任务2000亩,实际完成21000亩。庙宇、铜鼓、官渡等乡镇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机械先行先试的主打区域。在此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开展马铃薯、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精量穴直播试点试验,均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山区农机发展的亮点,推动了全县平坝地区3万亩水稻、10万亩油菜、20万亩马铃薯等作物逐步迈向全程机械化生产之路,也为全市探索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发展打下基础。第三是烤烟机械化成为亮点。全县烟机配套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已推广使用耕整机、培土机1200余台,植保机械300余台,运输机械100余台,全县烟区农业机械化得到明显提升,烟农使用农机已成时尚,在节约成本、稳定面积、增加产量和收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县烤烟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第四是全程机械化稻油轮作得到推广。我县在庙宇积极推广全程机械化稻油轮作模式,充分利用冬闲田,变以往的一种一收为两种两收,即将以前只种一季水稻变成种植水稻和油菜,增加作物的复种指数,每亩节省成本50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是注重技术培训,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提高。首先是狠抓技术培训服务,组织县农广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局内技术骨干,通过召开现场会、院坝会,指导开展农机技术培训。今年,共组织开展以水稻机插秧、机械维修为主的培训1500余人次,举办培训班15期,聘请院士以及专家教授50余人次,出动技术人员300余人次,设立维修服务网点8个,做到机手能熟练掌握机器,简易故障能排除,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250余起。其次是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以农作物种植、收获、加工、机修、销售等环节为重点,组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今年新发展3个,在农业机械工作中有效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其中庙宇镇龙骨坡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大力发展耕、种、收等农业机械化,全社共拥有大型拖拉机5台、旋耕机5台、农田开沟机2台、田园管理机3台,土豆种植收获机2台、稻麦收割机2台、插秧机14台、水稻精量穴直播机2台、激光平地仪2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挖掘机1台,油菜直播、移栽机各1台,入社会员达1000多农户,解决5000多亩良田耕、种、收一条龙服务。第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引导农机具有序流动,逐步推行跨区作业、代耕服务等,进一步促进农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比如双龙镇雷继顺等农户,自购一台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每年可创收15万余元,还可解决劳动力4个。
五是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农机安全无重特大事故。首先是与各乡镇层层签定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安全目标责任和任务,出台了具体措施和方案,做到安全工作专人抓、专人管。县财政安排专门经费充实配备安全车辆以及执法检查人员,成立农机事故应急队伍,不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其次是加强源头管理,培训124名农机无证驾驶人员,以拖拉机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等为重点,认真统计摸底,严把关口。组织公安、交警、安监以及农机人员,加大隐患排查力度,深入各村社开展巡查检查,处理整改137起违规驾驶及操作行为。第三是按照“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村”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笃坪乡5个平安农机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了全县无农机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