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在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组织农业机械开展跨区作业的地市之一,从90年代初到今年已走过了17个年头。多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按照是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省农机局的统一要求,在交通、公安、气象、石油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优质服务,我市农机跨区作业规模逐年扩大,作业收入连创新高,取得了领导、农民、机手“三满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提高”的良好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各地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长,跨区作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僧多粥少”的呼声越来越响,我市将近20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农机跨区作业拐点乍现,如何面对新形势、寻找新的突破点、着力破解困局,成为当前农机跨区作业工作必需探讨的课题。
一、我市农机跨区作业现状
我市农机化起步早、发展快,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不断加大,我市农业机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各类农机保有量达到37万余台,三夏和三秋农田作业机具分别在4.5万台套左右,包括5400台小麦联合收获机、3400余台玉米联收机),主要粮食作业机械已完全满足了本地机械需求,为组织跨区作业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市农机化水平在全省率先跨入高级阶段(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7%,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农机化发展的经验也为组织跨区作业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成效显著,我市跨区作业规模与收入连创新高。我市跨区作业规模和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成为我市农机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从作业队伍及组织化程度看,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百人自由组合10几个队伍,到2011年由80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1.5万人、100余个跨区作业队共同参与。从作业领域看,从原来的单纯以河南省为主,到现在涉及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天津、内蒙及省内大部分地区,仅河南就涵盖了该省的周口、商丘、平顶山、驻马店、开封、南阳、沈丘、辉县、濮阳等10多个市县。从作业面积看,从2000年的150万亩,到2011年550万亩(其中外地市跨区作业面积420万亩,本地非临县跨区作业面积130万亩)。从作业收入看,从2000年的1亿元到2011年3亿元(其中:三夏小麦机收及玉米机播作业收入达2.2亿元,三秋玉米机收及小麦机播作业收入近8000万元)。从跨区作业服务范围看,从以往的单纯小麦机收,到现在涵盖三夏小麦机收、玉米机播,以及三秋玉米机收及小麦机播。其中三夏小麦机收在全年跨区作业中的比重达到65%以上,约350万亩;三秋玉米机收近25%以上,约140万亩,玉米机播、小麦机播及其他服务10%左右。
(二)作用彰显,跨区作业成为农机化工作增长点。实践证明,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体现与农业机械特色发展道路的延伸探索。通过农机跨区作业,能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解决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化的难题,也化解了各地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而且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初步计算,跨区作业收入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2%。
(三)精心组织,农机管理为跨区作业提供了有效服务支撑。我市历来重视农机跨区作业工作,将其作为农机化工作一项重点来抓,每年都专题调研、制定方案、研究措施、成立领导小组。跨区作业前,农机部门都组织有关人员提前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落实作业地域、时间、价格等,签订作业合同。积极与交通部门密切沟通,确保跨区车辆顺畅通行。在跨区作业期间开展手机短信息服务,免费为跨区机手提供有关的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等信息,促进机械有序流动,提高机手效益。积极协助公安交警、公路管理部门,搞好道路交通管理,重点打击上路拦机截机、砸抢机车和敲诈机手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作业秩序,保障机手的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说,有效的农机服务管理为我市农机跨区快速推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当前跨区作业面临的新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各地农业机械结构配置逐步均衡化,各地农机化发展实现了巨变,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全国机具总体短缺、各地发展速度不一、机械配置不均衡的时代产物,在当前新的背景下,面临了新的形势。归纳起来,当前跨区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矛盾上。
(一)全国机械不断增长带来竞争压力。我市农机化起步早,机械保有量大,以我市跨区作业的主项小麦机收为例,我市曾一度以小麦联收机保有大、装备能力强在全国小麦机收跨区作业中占足了优势,5400余台小麦机械不仅能满足全市19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需求,还能满足300万亩以上跨区作业任务。但随着国家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全国各地小麦联收机数量不断增多,由极度短缺变为供需平衡,甚至局部饱和。虽然每年我市农机部门都会组织人员提前联系,签订跨区合同,但大多数跨区作业合同都是凭以往感情、以往的信誉苦心获得,一部分跨区作业机手外出甚至没活干,费时、费力、费财,跨区作业的竞争日益加大,形势日益严峻。
(二)作业成本不断推高带来效益压力。农机跨区作业多转战千里,这种“南征北战、东奔西跨”、长途跋涉的作业方式成本高、风险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柴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大,农机跨区作业的成本也被推高。再加上,由于机械保有增多,竞争白热化,机手互相压价、农民相互比价,跨区作业市场正由几年前的“机手市场”让位于“麦农市场”,市场主导方发生了易位。成本增加与作业费用减少的矛盾突出,影响了机手收益,严重打击了农机手跨区作业的积极性。
(三)其他环节跨区作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我市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玉米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直播机等机械不断增多,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而且这些作业环节作业时间并不集中,为这些环节跨区作业提供了条件。现在参与跨区作业农机手都明白“趋利避害”的道理,逐步从竞争压力较大的小麦机收跨区作业转战三秋玉米机收、小麦机播等作业环节跨区作业。但由于受到推广倾向、种植习惯与本地不完全符合等原因,这些作业环节的机械虽有意愿提供跨区服务,但无奈外地市场需求还不高。
三、今后跨区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的农机作业,虽然面临新形势下一些难题,但不可否认,跨区作业仍旧是避免农机“产能过剩”,最大化发挥农业机械效能的有利形式。下一步要努力探索和完善农机跨区作业的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将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完善、健康、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一)切实强化组织协调力度。农机部门要针对当前全国机械不断增长、跨区竞争日益加大的情况,提前行动部署,为我市外出跨区赢得有利机会。要提前对外地种植情况、面积、成熟时间、作业价格等情况做好摸底调研,并主动联系协调,提前签订作业合同。要提前制定作业方案,科学确立作业路线、作业地段,合理做好机械分配,细化量化各项工作。要根据机手的不同要求,按照作业地点的远近、作业量的大小、作业时间的长短,量身打造不同作业套餐,以满足不同机手的需求。切实为我市跨区作业赢得主动权。
(二)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当前市级的信息服务机制还未建立。现有的省级以上的信息服务,一般面向范围广,信息量大,还不能满足机手对某一区域信息的要求。因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传导不畅,导致有些地方的联合收割机供过于求,竞相压价,使联合收割机效益下降。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县、镇信息反馈机手机制,开通市级短信服务平台,有针对性的提供短信服务。供求双方农机部门也应成立跨区作业指挥中心,及时互通作物种植面积、作业价格、作业时间、气象条件、机具供应量、收割机转移时间、转移路线、机手人员等信息,并及时通过短信等形式向机手传达。
(三)优化跨区作业组织模式。积极推行“集团组织、分散作业”的跨区作业模式。由于各地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无机镇、无机村数量骤减,再加上目前我市单机作业能力较强,跨区作业车队“集团作战”渐已远去,小规模、小分队作业已成主流。既要发挥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牵头组建跨区作业队伍的规模组织化程度优势,也要根据当前跨区作业特点,试探采取大作业队伍分散成小分队的模式,在同一大的作业地分赴不同地点,保证了作业期间有联系、有安全、有照应、能协调、有活干、有收入。
(四)强化跨区队伍品牌建设。近几年,我市涌现了一批像陈庄、高青、朱台等先进作业队,这些作业队依靠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受到了外地农户的欢迎,也提高了我市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质量和声誉。下一步,要继续在跨区作业中开展争创“明星服务队”活动,挖掘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打造全市乃至全省跨区作业队伍品牌。引入奖惩机制,加大对信誉高、口碑好、服务优的农机跨区作业队伍的奖励力度,带动全市跨区队伍比、学、赶、超,不断增强我市在跨区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我市农机跨区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着力拓宽跨区服务范围。要加速推进农机化发展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农村各业机械化并重转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机械。凭借“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将跨区作业向多季节、多作物、多环节扩展。从当前市场看,各地春耕及秋季农机化生产处于发展阶段,而我市春耕与三秋生产已成为常规性工作,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而且本地机械数量基本饱和,在这方面做好跨区作业有广阔的前景。要在充分借鉴夏季跨区作业的有益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把春耕及秋季跨区作业这篇文章做好做大,为我市跨区作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管理科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