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枣庄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为了探寻从源头和体制上化解秸秆禁烧的难题,找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最现实途径和有效办法,市农机部门利用近20天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全面统计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现场察看与实地座谈了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农作物(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与规模。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与规模

    调研统计2012年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468.3万亩,秸秆产出量约为390万吨。今年三秋期间玉米机收和秸秆粉碎还田率达80.5%,全市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平均机收秸秆还田率达到8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6%近74个百分点;畜牧化利用的面积13.6万亩,占总面积的2.9%;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为秸秆发电9.8万亩,占2.1%;工业化利用方式4.6万亩,占总面积的0.98%;基料化利用1.73万亩,占总数的0.37%。其它用途16.2万亩,占总面积的3.5%。

    (二)全市各级政府秋、夏两季防火资金投入情况

    2012年全市用于秸秆禁烧的资金约为2.16亿元,其中市、区、乡三级财政投入18173.15万元,村级3468万元。在18173.15万元财政投入中,用于防火人员的生活补助和工作奖补费用6702.4万元,占总投入36.9%,用于农机作业补贴投入5941.5万元,占32.7%,用于农机具购置补助3010万元,占16.6%。用于防火器材等物质装备投入1772.1万元,占9.8%,用于组织宣传等方面投入747.2万元,约占4%。

    (三)秸秆利用企业及农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全市土地合作社已发展到71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10余家,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机大户达368家,上述经营主体以强化农机装备为支撑,不仅加大了农机购置投入力度,扩大机收秸秆作业面,而且对统筹农机作业调度,提高农机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总体成效较好,但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有差距,禁烧压力大。基层干部群众对秸秆的潜在价值以及就地焚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把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视了机收还田主渠道和积极开展多元化高效利用这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疏”的渠道。

    (二)大型秸秆处理机械的数量不足。全市小麦秸秆还田机械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基本满足了需求,机械缺口重点是玉米联合收获机。            

    (三)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机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运营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联合与合作,农机作业的组织程度低,远不能满足全市秸秆禁烧与机收还田的需要。

    (四)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创新完善有待加强。对播种、植保、栽培及农机作业等技术要求带来深刻变化,这些都急待于农机农艺人员深入研究,合力攻关,尽快研究制定新形势下节本增效、先进实用的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

    三、几点建议

    为了逐步从源头和体制上化解秸秆禁烧的难题,科学构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机制,立足我市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高度重视,确立以迅速普及秸秆机收粉碎还田为主的总体工作思路。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坚持疏堵并举,标本兼治,在确定机收粉碎还田主体思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秸秆利用工作的三个转变,即由以堵为主向疏堵并重转变,由以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由以焚烧和传统利用方式向多元化高效化利用方式转变。

    (二)加大投入的力度。在不减少乡镇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市、区(市)两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资金投入重点由防火奖补和农机作业补贴向大型农机具购置及秸秆高效化利用转变。

    (三)加大农机购置等政策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效应,除中央、省级政策性补贴外,我市各级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和新型农机具经营主体政策性扶持力度。

    (四)创建枣庄市农机农艺建设融合示范区。随着农机化的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技术必须通过农机来实施。建议创建枣庄市农机农艺建设融合示范区,构建适应现代发展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和工作规范。

    (五)加快农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植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龙头与载体。要加大项目倾斜、资金投入力度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切实解决新型农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