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各家各户注意了,这两天要防吸浆虫,大家抓紧打药。”5月8日上午九点,临清市戴湾镇戴北村村委会的大喇叭传出这样的信息。
正在镇里准备下村送服务的农技站工作人员李甲印听喇叭喊,对笔者说:“不急,这会地里露水大,等到十点多再去也不迟。”“吸浆虫在出穗期间发生,你现在不管它,到了三夏收麦子时,你就发现麦子有穗无粒,很多农民兄弟误以为是种子的问题。治它就得在这个时候,用菊酯药物,3至5天打二到三遍。”
说话间,时针指向十点三十五分,李甲印来到戴北村麦田里,成方连片的麦田里点缀着十几个背着喷雾机器的庄稼人。李甲印聚拢了大家,讲授小麦高产秘诀,“尽量不打除草剂,人工划锄的法子最好。如果打除草剂,地就像得了癌症一样,杂草也有了抗药性。”李甲印回头对笔者说:“我说这些都是听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王法宏教授讲的,我觉得要保证聊城粮食丰收十连增,关键看生产环节上怎么落实。这些细节上多讲授,粮食就能多收一点。”
魏湾镇6万亩耕地,大多种了粮食。这里农民有几个习惯——浇水不急、打药不急、收获不急、存粮不急,慢半拍的生产节奏却年年亩产1200斤以上。原来,戴湾的麦子大都用井水,这里地下水浅,地头河沟里长年有水,麦田里长年湿润,浇水不急。这里一到打药时间,镇里开会通知到村,村里喇叭通知到户,喇叭喊了才打药,打药也不急。收麦子时,这里的麦子比临清南部乡镇晚一周,村民们等着收割机快走了才准备收。一方面,收获了直接入库,麦子干透了。一方面,最后收割能压低收割机价格,节省成本。收获不急,存粮更不急。这里粮农习惯把粮食存起来,没有收获了马上就卖的。存一段时间再卖,价格要好一点。
大柳庄村支书崔泽才最近很关注天气,他认为,丰收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看天。“后期雨水多了,要防着条锈病,咱还考虑着能处理好地里的排涝问题。”笔者发现,这里的人们虽然连续多年丰收,但他们没有懈怠,抓住每一个环节,争取粮食增产。本报通讯员 孙维华 洪祥 宋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