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玉门市连续9年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探索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创新保护性耕作推广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玉门市地处西北风沙源头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田土壤风蚀严重,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深受沙尘危害。2003年玉门市被列入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市农机局先后在黄闸湾、下西号和赤金等乡镇开展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开发配套机具,总结技术模式,为日后开展保护性耕作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玉门市被农业部列为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县市区,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县,市农机局同时在昌马、下西号和清泉三个乡9个村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完成应用面积32117亩,新建农机具库568.44 m2,农机具棚1256.57 m2 ,农机具停车场3300㎡,改造培训教室100m2。
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具有“潜在效益”的先进农业耕作制度,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能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从人们的农业耕作思维模式、农业生产行为方式等方面完全进行。玉门市农机局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过程中,从物化服务和硬件建设两方面入手,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修建了现代化的机库、机棚和停车场,引进和购置了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同时十分重视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承担保护性耕作作业任务的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每亩5元的作业补贴,保证了推广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