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夏收时节,我市561万亩小麦正处于紧张收割中,小麦收获同时将产生近250万吨秸秆,如此大量的秸秆以前大多视为沉重的“包袱”一烧了之,如今却因秸秆还田被广大农民视为一笔十分可观的资源财富。6月7日,记者跟随市农机局有关人员来到任城区南张街道,观看了小麦机械化秸秆还田现场。
沿着南张街道主干路向西走,记者碰巧遇到了村民文立才正开着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卸完一拨粮食返回麦地。得知记者来意,文立才爽快地领着参观了他的大块头“伙伴”。“收割机上加装小麦秸秆粉碎抛撒装置,边收麦边粉碎。”文立才指着收割机右侧的设备向记者介绍。“你看,这里是秸秆的出口。”记者俯下身,粉碎机的出口大约30公分见方,出口处还粘着些许碎麦秸。
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了解秸秆还田的过程,文立才跳上收割机,启动马达,机器隆隆作响,匀速向一片麦地驶去。熟透的麦子随着翻滚的拨禾轮被均匀地割起收仓,粉碎机的出口则不断地吐出碎秸秆,均匀地抛撒在地面上,在收割机身后形成了一条不到半米的秸秆带。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秸秆细看,二三十公分的秸秆粉碎后只有五六公分长,踩上去很松软。“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小麦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撒于地表,使之腐烂分解。”市农机局农机管理科科长窦同秀在一旁解释。“腐化需要多长时间?”记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几场雨过后,秸秆就能渐渐腐化,开始发挥增加土壤肥力的功效。”窦同秀回答。“早些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秸秆用来烧火做饭,后来用上了液化气,秸秆堆放在地头路边任其腐烂,甚至被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其实秸秆可是宝贝,据测定,一亩地农作物所产秸秆一半还田腐化后,相当于给一亩地增加有机质400公斤、碳酸氢铵23公斤、过磷酸钙19公斤、氯化钾10公斤。秸秆还田还能补充作物所需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环境,改造中低产田,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说起秸秆还田的好处,南张街道农机站站长赵广香头头是道。
看来小麦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好处还真不少,但让百姓完全认可并不容易,这主要来自经济方面的阻力。文立才的妻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粉碎机花1000多元,收的时候不装粉碎机一亩60元,现在一亩70元。不光这,收割机跑地还慢哩,原来满幅收割,现在只有二分之一,慢了一半哪。”
很长一段时间,小麦秸秆这种宝贵的资源,被视为废物,习惯于一把火烧掉,政府从环保的角度,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禁烧,小麦机械化秸秆还田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广这种还田技术,任城区在2010年购买了100余台适用于福田收割机的小麦粉碎机,免费发放到各镇街,还邀请了专家向百姓讲解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相对于加装粉碎机带来的成本增加,秸秆还田让农民收获的是长期效益。百姓的观念逐渐转变,环保意识逐日提高,一些没有分到机器的百姓还主动购买了粉碎机。目前任城区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机基本达到100%。“秸秆粉碎后再还田,对我们推广的免耕播种也非常有利。”窦同秀补充说。
文立才麦地的隔壁3亩地已收割完毕,远远望去秸秆和麦茬交织一起,像是一层金色的地毯,一台崭新的4行玉米播种机就停在地头。机器的主人李进环听说这里的麦收已经开始,专程从汶上赶来找活儿挣钱。记者采访时,他正和麦地主人谈价钱。“师傅,地面的秸秆对播种有影响吗?”记者走上前问。“开土、播种两道工序都装着转轮,秸秆顺着转轮就能拨开。”李进环拨了一下转轮给记者做示范:“以前麦秸长,容易绕,得有人专门跟着收拾,否则影响播种速度。”和麦地主人商谈好,李进环跨上了机器,不一会儿功夫装满仓箱的玉米种已播种下地。
这时,文立才的妻子走了过来,用疑惑的口气询问:“这么早种玉米会不会长病?”她家的麦子今天就能收完,看着隔壁已经开始忙活播种,也有点着急。“一般不会。提高玉米产量就要延长它的生长周期,我们建议收割完进行免耕播种。”赵广香耐心地向她解释。
近年来,我市也不断在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对小麦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支持,全市1.85万台小麦收割机,加装粉碎设备的近一半,一些县市区像微山县今年对验收合格的秸秆机械化还田地块,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每亩补贴5元。“搞好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除了秸秆还田,我们和农业局考虑借鉴南方经验,开展小麦秸秆在能源、饲料和肥料等方面转化和利用,以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展望着秸秆利用的前景,窦同秀充满信心。
伴着轰鸣的机器声,周围又有3台收割机加入麦收,阵阵麦香掺杂着秸秆草香弥漫在广阔的麦田里。可以想象,几天后的一场夏雨将加速秸秆腐化,为忙碌的农民们开始孕育下一个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