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农业部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四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缓解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在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386199”,而且留下来的农民在劳动观念上,也要有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程度的水平,已经确定了农民的种植意愿。农民种粮不再是苦力活,提高了种粮的意愿,减少了土地的闲置。
二是推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转化。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载体,当前,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要精耕细作,必须依靠机械化的使用。以小麦为例,现在小麦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近年来以农机为载体,从精量播种、保护性耕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这些农业的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赖于农机的作用。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挖掘了粮食增产的潜能。比如说土地深松,能使东北的玉米每亩增产200斤,小麦增产100斤,水稻的机插要比人工插增产100斤。
三是加快了作业的进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不需要再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小麦了,依靠人力夏收夏种要搞一个多月,现在三夏150万农机手和我们大量的农机机械承担了冬小麦收割的主要任务,只要一个星期作用就基本上收割完成,全国也就是20多天。并且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这个过程缩短15天的时间,赢得了宝贵的农时。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以后,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四是提供了防灾减灾装备支撑,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为实现粮食抗灾夺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作用。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和引领,把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集成化,才能不断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才能种好这个地。所以,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应用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为推进农机化科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力气推动农机和农艺的融合。结合农机和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已经实现了,玉米耕播基本上不成问题,收是1/3机收率。水稻是薄弱环节,机收也是基本上不成问题,将近到了70%。现在的机插全国是26%,需要农机农业部门集中育秧与机插结合融合在一起。这两个环节突破以后,可以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同时还有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加工机械化都要全面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综合机械水平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基本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