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稻生产来说,培育壮秧是高产的基础、稳产的保障。在肥东县,当地群众通过开展标准化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栽插,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效的新路径。肥东县包公镇胜联村的一个标准化集中育秧基地,在在这里培育出来的水稻秧苗既粗壮、又整齐,而且植株的密度非常均匀,非常有利于机械化的插播,而且机插的空穴率可以降低到5%以下。
为了保证在6月20号之前把秧苗栽插下田,种粮大户徐厚良今天特地从县里请来了农技人员,对他的2000亩秧苗做移栽前的指导。肥东县农技推广中心站长王宏斌:“移栽前三五天之内,要适当控制水分,促使它进一步盘根,栽到大田里,缓苗期很短,(可以)促进早期分蘖,增加穗数。”
说起标准化集中育秧,老徐说除了温度、水份能控制,秧苗生长的质量高,而且由于全部是机械化操作,成本也能节省不少。
肥东县包公镇胜联村种粮大户徐厚良:“传统的一种(育秧),特别浪费秧田,它要1:10,就是我2000亩那就要200亩的一个育秧地。通过我们机育机插,省人工、省育秧地、省水。”
成本降了下来,秧苗质量也提了上去,这“一降一升”让老徐尝到了标准化育秧的甜头。俗话说,“秧好一半稻”,高质量的秧苗是水稻稳产的前提,而如何把高质量的秧苗进行高效率的栽插,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就需要配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安徽省农技总站研究员杨惠成:“过去的那种插秧往往播种密度大,秧苗很弱,就是说虽然秧插下去了,但插的质量比较差,缓苗期长,也达不到高产要求,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全面推广这种集中标准化育秧、后面配套机械化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