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作者:《湖北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繁重的体力劳动、高成本、低效益向解放生产力、低成本、高效益、标准化生产转变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要转变

    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向深层次推进。当前,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食总量实现8连增,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稳定,农民收入逐年增多。但是,继续保持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结构调整慢,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程慢,农民增收难“两慢一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和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有突破性的改变。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了良好基础。惠农政策力度在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经,农业机械化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怎么转变

    培植规模流转土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据权威专家论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进入中级阶段有两个指标,一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上升至57.5%以上,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7.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至38%,表明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农业生产发展到现阶段,继续维持以户为单位的土地家庭经营,既不利于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又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

    当前,农业机械化之路怎么走?如何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得另辟途径。

    一是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入股,让有威望、有经营头脑的农机手或农民企业家当社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存放、统一维修、统一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作业。仅仅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不够。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带头流转或承包连片的土地,统一实行规模化种养,连片连续用农机作业。这既是现代农业的体现,又缩小了农业部门面对全省1038万户农民和农机部门面对284万多个农机手服务的范围。因此,培植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让他们去流转上万亩的土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和切入点,完全符合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提出的,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目前,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128个,涌现出一批土地规模流转与订单作业相结合、高效发展模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孝感春晖、天门华丰、天门中绿、襄州双丰收四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从流转土地规模、机具配备和作业面积来看,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从总体上看,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起点不高,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重点是允许用承租的方式解决合作社建设用地,帮助解决机库棚的建设资金和农机维修保养设施。

    在新农村示范区和农民外出多的“空心村”、“空心乡镇”和农田水利条件好、标准农田建设好的地方,创办有土地规模流转能力的高层次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使之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样板。

    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用法律形式确定土地被流转后的农民利益得到保障,使规模型流转土地保持在较长的时期内。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利土地被流转后的农民被安排到城镇或乡村企业就业,真正实现农民的土地基本收入和打工收入两个保障,以巩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成果。(作者系省农机局局长)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