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长发绾起,稳操方向盘,在水田间写下绿色的诗行。
6月22日下午1时许,兴化市大营镇屯南村的农田里,驾驶插秧机作业的徐娟显得英姿飒爽。
今年26岁的徐娟,2008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乡当了一名农民。“可别小瞧她,现在可是我们合作社的资深机插手。”大营镇农技站站长、利百家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万安红说。
秧苗插得不齐哭过鼻子
反复练习终得要领
“徐娟这孩子插得真不赖,行是行、株是株,笔直笔直的,不用补一棵。”站在田头观看的村民曹荣祥说,他抽了一支烟,2亩田就插好了。
从6月14日开秧起,徐娟平均每天插秧50多亩。“对一个机手来说,算是高产了。”万安红说,从工作成绩看,徐娟每天要在机上呆10个小时。
趁徐娟转入下一块田作业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她。“我的插秧水平远不及师傅们。”徐娟羞赧一笑,驾着插秧机“突突”前进了。
一同作业的程久华介绍,徐娟很要强,当初还为秧苗插得不齐整哭过鼻子。
“训练时为何能插得整齐,换了田块怎么就走样了呢?”徐娟细查原因,原来,该田块不平整且墒沟过深。徐娟当即来到自家田里,模拟制造墒沟等障碍,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在复杂田情下的操作要领。
女儿成了“活广告”
父女俩带出5个作业队
徐娟的父亲徐启存是大营镇第一个从事机插秧推广的农民,现为大营镇利百家农机服务合作社作业一队队长。目前,他家拥有5台插秧机、一台中拖。
2004年,徐启存花5000多元从兴化农机公司购买了一台手扶插秧机,并在兴化农机中心培训下,学会了机插秧苗的塑盘培育和机插秧操作。
机插秧不仅轻松、快速,而且便于除草,能稳产高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机插秧。大学四年,徐娟每个“五一”节回来,看到家里秧池面积都在扩大、插秧机在增多。让徐启存感到无奈的是,村里从事机插秧工作的人太少。“青壮年劳力多数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病残,对机械一窍不通。”徐启存说。
徐娟从此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回乡帮忙,她都详细询问育苗、插秧的技术细节。2008年6月,临近毕业的徐娟请假回来助阵。此时,正是机插秧大忙时节,徐娟主动当起了“排秧工”,上机没多久就成了行家里手。
秧场结束,徐娟也大学毕业,她没有去受聘的昆山台企工作,而是回乡加盟到父亲的农机服务队。“农村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女儿选择了当农民,我当然支持她。”徐启存说。
女儿成了父亲的“活广告”,徐启存到处鼓动年轻人加入机插秧作业队。在父女俩影响下,大营镇的机插秧面积从100亩增加到800亩、5000亩,到现在的1.3万亩,还到周边乡镇和大丰农场跨区作业。目前,全镇形成了5个机插秧作业队,作业队队长都是徐启存带出来的。
从操作机械到维修护理
全力当好新型农民
现在,徐娟熟练掌握了机插秧的全套技术,成为从育苗、苗床管理到排秧、插秧全程精通的“全能农民”。
“今年忙完了大丰农场的机插秧,我将去苏州学习插秧机及中型拖拉机维修技术。”徐娟说,目前,大营镇有插秧机、中拖及收割机60多台套,大家只会使用,不懂维修。
今年插秧场,合作社一台久保田乘坐式中型插秧机作业时,不慎损坏一个配件,致机器瘫痪。合作社联系到生产厂家,厂家派员过来,替换配件收费4000元。对方说,配件已过保修期,因此,配件、人员往返等费用都要算上。后来同样的部件坏了,机手到南京买来配件自己装卸只花了100多元。
“机械的传动装置易损坏,修理价格弹性很大,自己学会维修,能大幅降低成本。”徐娟说,她上学期间接触过机械学理论,学习起来应该不太费力。
徐娟的愿望是,学成后为合作社建立农机配件网络,为本地农机手提供最便捷、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