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关于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的调研报告

作者:王建锋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近年来,临邑县农机局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积极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全县农机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和运营,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有效整合了农机资源,提升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持续增收。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重要作用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临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农机协会阶段

    2005年8月,临邑县农机局为实现农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农机作业的有效对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临邑县农机协会,也是德州市第一家农机协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机协会一度发展到75个,入会会员3800多名,拥有各种农业机械6500多台。

    2、农机合作社阶段

    自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临邑县农机局积极转变思路,引导农机大户创办农机合作社,同时,引导原有的农机协会转型,发展农机合作社。经过充公酝酿、周密准备,2008年9月,临邑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县工商局注册成立,成为该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后,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建设、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机合作社45个,社员1323人,拥有各类农机具1925台,资产总额达5600余万元。与之相对应,原有的农机协会一部分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解体,另一部分在县农机局的引导下,逐步转型为农机合作社,

    (二)农机合作社发挥的重要作用

    1、农机合作社成为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的主力军。每年三秋、三秋期间,县农机局积极组织、协调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互通作业信息、协调农业机械及作业地块,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加快了农机化作业进程,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今年三夏期间,受天气影响,我县小麦大积极倒伏,给麦收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全县45家农机合作社在县农机局的统一指导下,带领广大农机大户,统一组织调配全县农业机械,规范有序的开展生产作业,确保了全县79.11万亩小麦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全县完成小麦机收面积78.6万亩,机收率达到99.4%。其中,其中农机合作社完成40.9万亩,承担了5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

    2、农机合作社成为夏秋农机跨区作业的中流砥柱。三夏期间,全县共组织16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完成小麦机收跨区作业7.3万亩,实现跨区作业收入400多万元,其中农机合作社安排联合收割机107台,完成5.2万亩,占总量的71%,成为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的重要力量。

    3、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都眼光超前,思路开阔,接受新事物较快,善于研究新政策,并积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新型机械,起到了宣传带动、推广应用的作用,逐渐成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如邢侗街道同锦农机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发展保护性耕作基地,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前来授课,现场讲解,推动了免耕播种技术的广泛推广;德平镇富民农机合作社联合农机经销商多次举办小型玉米机械展示会,激发了广大农户购机、用机,开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积极性。

    4、农机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流转和经营的强大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凭借独有的资金、机具和技术优势,可以将农民手中大量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搞土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统一组织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统一耕、种、收,统一田间管理,既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又为大型、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德平富民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耕地1820亩,建成了“德平镇魏德东示范基地”,开展统一收获、统一秸秆还田、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作业价格的“六统一”作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制约因素

    1、耕块分散,面积小,不利于开展规模化生产。据了解,我县的耕地面积分散、狭小,影响机械的作业效率。孟寺镇是全县单一地块较大的乡镇,最大地块也不足5亩,而县城周边的恒源、邢侗、临邑镇等乡镇,人均耕地少,每户只有几分地,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大大降低,而作业成本却居高不下。

    2、合作社规模小,管理理不够规范。从全县情况来看,一般合作社投资户也就是十几户,最多三十几户,并且多以机械入股为主;机械设备仅限于耕、种、收等机具,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设施农业机械偏少,缺乏更为广泛的合作。管理机构也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

    3、农机作业市场不规范,影响合作社效益。近几年,有一些散机无序流动,冲击作业市场,打乱了农机合作社的效益,减少了合作社的收入。随着信息越来越畅通,外地机械在“三夏”、“三秋”农忙期间大量涌入我县,这些机械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农机部门引进而无计划流入的。他们虽然对我县的农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却是严重扰乱了我们对作业市场的有序管理。例如2011年在兴隆的小辛庄,麦田1500亩左右,该镇的鸿运如辉农机合作社原本已与该村签订了作业协议,安排3台收割机进行收割,但期间该村村民为了赚取中介服务费,又自行从外地引进2台联合收割机,造成许多农民毁约,合作社的作业面积减少,从小处看,降低了农机合作社的收益;从大处考虑,由于减少了资本积累,阻碍了农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建设热情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对先进农机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并利用乡村集市、科技下乡等机会,直接将宣传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机合作社作用、效益的认识程度,在全县上下营造浓厚的氛围。

    2、加强扶持引导,确保发展质量

    要帮助农机合作社制订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项目资金,为合作社扩大规模、提升服务水平进行扶持;给予政策支持,让农机合作社社员优先享受购机补贴、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支农惠农政策;协调农机经销机构为农机合作社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整体实际操作水平。

    3、坚持典型带动,扎实有效推进

    要将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好的合作社作为重点进行培育,力争发展成为全省、全市的先进典型。同时,将其建设及发展经验作为采取典型,在全县进行推广,从而以点带面、辐射全县,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进程。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充分尊重机手意愿,不搞“强制化”和“全包化”,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

    4、争取政府支持,推进土地流转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把分散的小地块集中起来,重新进行丈量分配或集中承包经营,推进“土地流转”,为农机合作社运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组织化、规模化作业提供“用武之地”。
    5、规范作业市场,打造服务平台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以市场引导和行政约束的双重手段,把全县的农业机械以及流入的外地机械统一纳入统一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为农机合作社打造健康有序的作业平台,开展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王建锋)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