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特别重视,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工作作为重要内容,2006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为稳定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一、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农机站属乡,镇企业性质,主要是从事多种经营,经济收入还好,能留住人。人、财、物都是乡、镇政府管理。农机业务归县农机局指导。主要搞一些农机管理,培训方面的工作。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2005年以来,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各项种粮补贴和农机补贴逐年加大,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和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保有量每年10%的速度增长。各种农机新产品不断涌现。为了让农民选好用好农机,农机推广工作提上了日程。
但八十年代后,乡镇农机站逐年走下坡路,经济出现亏损,工作难开展,甚至名存实亡。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对乡镇农机站加强了组织上的管理,开始转为事业单位,定岗定偏,财政实行差额拨款。人员部分聘干,部分收偏。逐年有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后来,农业“五站”又并在一起,人员变动大,稳定性差。难适应新时期农机工作发展需要。
二、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
1、县农机局现状。县农机局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定17个偏,实际人数也是17人,刚好满偏。局领导职数,一正二副。局内设机构为三股一室,即综合股,推广股,监理股和局办公室。人员定岗定责,县财政全额拨款。农机推广经费按上级要求逐年到位。
2、乡镇农机推广体系现状。乡镇农机 推广机构按上级要求已经改革到位。组合到综合站内。全县共有21个乡镇综合站。综合站偏制数246人,实有人员也是246人。其中农机推广人员45人(属县农机局管理),改革后,经费有保障,县财政拨付。机构建设方面:已明确了公益性职能任务,创新了管理体制,科学核实了偏制;队伍建设方面:试行了人员聘用管理,强化了人员培训,实行了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加入。制度建设方面:实行了农机推广责任制,绩效考评机制,创新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等;条件建设方面:每个乡、镇、站都有办公设施,有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并在开展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此外,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推广经费等已落实到位。经费使用较合理。推广服务领域得到了拓展,方式方法有创新,改革了项目管理制度,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教育有提高,每个乡、镇都发展了农机推广服务组织。改革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已通过验收。
三、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仍然不稳定。全县乡、镇农口多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农业综合站。个别站支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部分乡、镇农技方面只有1个人,有的还在外面打工,办公条件仍然差,工作经费还存在不足,工作难开展,农机推广职能弱化。
二是乡镇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全县21个乡镇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虽然有保障。每个综合站都只有很少的工作经费,能用在农机方面的更有限。由于投入不足,基层农机推广只能维持现状,推广职能发挥收到了限制。
三是农机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农机专业人员少,且年龄偏大,农机新知识更新慢,懂技术的不多,业务能力不强,观念落后等问题。
四是办公场所差,办公设备缺失。连基本的办公电脑、交通工具都没有。有部分站办公场所和政府在一块。
四、加强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建议
1、依法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县农业、农机等有关单位应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保证偏内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同时增加工作经费,切实保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稳定,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农机推广服务功能。影响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功能的主要因素,说到底就是缺资金、其次是缺人才。没有钱工作难做好,知识难更新,心有余力不足,大家都感觉没有尽到责任。要发展健全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完善推广服务功能,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己搞创收。其次是节约,争取有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3、加强人员培训。对新进人员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政策理论水平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以适应农机推广服务机制创新需要。
4、改善办公条件。县局尤其乡、镇站,要按照本地实际情况,开通脑子,想办法,创造条件,逐年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必需的办公设备,努力适应农机化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