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撤乡并镇建设农村新社区的推进,青岛市目前约有8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地的约占20%,且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劳动力转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怎样解决新形势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已经成为事关粮食生产安全、农村发展与稳定的热点问题。为此,青岛市农机部门大力培养新型农机职业农民,积极推行农机化新技术,着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探索农机规模化作业的新路子,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84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了82.7%,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28.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农机化成了解决农民种好地的有效途径。
新型农机职业农民:接过种地的接力棒
青岛市现有耕地面积41.98万公顷,全年粮食(小麦、玉米)播种面积54.56万公顷,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0元。劳动力的短缺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使依靠农机化种好地成为当地农民的首要选择。
多年来,青岛市农机部门累计争取补贴资金3.7亿元,补贴各类机具7万多台(套),受益农户4万多户。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20多万以从事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村“新型农机职业农民”,他们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凭借操作农业机械,承担了青岛市80%以上的粮食生产劳动量。但他们也存在着文化程度较低(如,莱西市36312名在册拖拉机驾驶员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了89%)、年龄偏大后继乏人(莱西市30岁以下的占2.41%,鸿飞农机合作社170名社员中无30岁以下的)等问题。为此,青岛市农机部门邀请工商、质监、消协及农机生产企业,根据农机手的需要开展“菜单式”培训,今年已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26期,培训人数3000余人次,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
提供良好的农机化公共服务,解除农机手的后顾之忧:创建了“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和市场”49家,买农机放心;拖拉机驾驶员考试采用电子桩考,提高了新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开农机安心;建立农机维修网点516个、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7个,修机械省心;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40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库房、维修间、培训教室及农机大院,存放农机舒心。
采取措施增加农机手收入,不断壮大农机队伍。如,今年三夏组织50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机收小麦,在全国机械数量激增、市场竞争激烈、作业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机手收入比去年增加较多,完成作业收入2亿多元。从事农机作业的良好效益,吸引了青年农民的加入。即墨市冷家埠村29岁的农机手徐文兴,最初从父亲手中接过了25马力拖拉机,现在已经拥有了小麦和玉米联合收割机4台、80马力大型拖拉机2台,配套机具齐全,农机总值达到30多万元,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10多万元。胶南市26岁的农机手杨英彦,现有35万多元的农业机械,年农机作业纯收入达到12万多元。
这些驾驶着先进农业机械的农机职业农民接过了种地的接力棒,在替代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同时,自己也走上了致富路,2011年实现农机作业总收入30多亿元。目前,青岛市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9%,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8%,花生、薯类机收率分别达到60.3%和45.2%。新型农机职业农民成了青岛市种地的主力军。
农机化新技术:让同样的土地多产粮
青岛市建成了粮食、花生、马铃薯、芹菜及设施农业等30处农机示范基地,基地内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了90%以上,比全市水平高出了7个百分点,带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了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精量播种施肥等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如保护性耕作,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今年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产量达到505.5公斤,比传统种植的亩增产46.1公斤,全市48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每亩节本增效达到100多元。平度市华强农机合作社拥有130多台(套)农业机械,带动全镇推广保护性耕作2万亩,实现节本增效200多万元。机械化深松作业相当于建立一个“土壤水库”,能够使粮食和蔬菜亩增产10%以上,今年全市将完成机械深松作业55万亩。
不断探索实施新的农机作业模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胶南市勤耕农机合作社针对传统大白菜种植人工起垄与移栽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推出了机械“旋耕+起垄+播种”的大白菜一次性作业新模式,1台车能顶上30个劳动力,出苗率还比常规高。平度市清秀合作社通过改造机具,实现了大葱种植的机械深松、旋耕、开沟、镇压等一次完成,1台车1天最多能作业170多亩,收入2万多元,不但加快了大葱种植进度,提升了大葱的品质,而且能增产10%以上。
农机规模化作业:使种地“曲径变通途”
目前,青岛市6.66公顷(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458个,土地流转面积3.97万公顷,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4%,土地分散、地块过小,制约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节本增效潜能的发挥。为此,青岛市积极探索农机规模化作业的新路子,使种地“曲径变通途”。
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承包土地,推动土地规模经营。鸿飞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170多台农业机械,从农民手中反包土地5000亩,实行规模经营,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平度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耕地3500亩,实现全程机械化覆盖作业。莱西市李权庄镇兴隆屯村王志涛,拥有各类机具15台套,流转土地1200亩,是当地有名的靠农机种地能手。从发展趋势看,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最有可能率先从土地规模经营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农场主。
积极开展“代收代种”式农机服务,探索机械规模化作业新模式。胶南市王台镇农机合作社最近与当地180多户农民签订了820多亩地的两种“代收代种”协议,一是“全托式”,合作社全权经营土地,每亩每年给农民1200元的土地收益金;二是“半托式”,合作社只负责提供农机作业,以低于市场价收取作业费。这种模式很有生命力,既解放了劳动力,发挥了机械规模化作业优势,又使合作社获得了更稳定的收益。
通过科学调机实现大规模农机作业,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抢收抢种、缩短农时、保证农业丰产丰收中的支柱性作用,解决三夏、三秋等重大农时农业生产问题。如,青岛市今年三夏科学调配20多万台农机有序流动,小麦机收率达99.8%,麦收提前5天结束;玉米得以适时播种,机播率达到99.9%。莱西市的姜山四村5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全村1600多亩小麦依靠收割机仅用3天就割完了。青岛市还充分发挥了32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调配作用,为种粮农民提供耕、种、收等农机“一条龙”作业服务,完成了全市55%以上的大田作业量。
青岛市的实践带来了几点启示:一是只有让农机职业农民感到驾驶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体面劳动、有钱赚、能致富,才能不断壮大农机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只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行农机规模化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根本上解决怎么种好地的问题;三是农机部门只有下大气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解除农机手的后顾之忧,才能保证农机作业的顺利进行,最终为农民种好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