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靖安县的超级稻早稻今年获得大丰收。
徐仲庭摄
生产一线的农业工作者深切感受到这10年的变化,大农机驰骋沃野,高科技落户田间,种田越来越轻松,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渐成潮流,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这1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肉类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到2011年,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友谊农场
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
丰收的胜景醉了黑龙江垦区的黑土地,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的庄稼地里,一条条覆膜大垄笔直排列,一株株玉米秆像威武的仪仗队。
“现在种地不一样,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这几年亩产噌噌往上蹿。”说起10年的变化,农垦职工张玉林很得意,以前玉米亩产700公斤就是个顶,现在打1000公斤都不稀罕,农场十大技术全覆盖,有标准化规程指导,年年多打粮。
同样的黑土地,生产方式变了。
张玉林说,拿水稻育种来说,以前都是农户自己浸种,温度不好控制,常常出芽不齐。现在都是现代化育秧大棚,温度通过电脑控制,稻种几小时自动翻动一次,3天就可以完成作业区30多吨稻种的浸种。
“翻不翻,差一千。”张玉林形象地形容大马力拖拉机的好处,通过深翻土地,能犁到底层,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000斤以上。张玉林细数大田里的新科技:精准作业,施肥拖拉机配有电脑,自动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机,利用卫星定位,1公里田垄的误差保持在2.5厘米以下……得益于农场电网改造工程,今年他新承包的350亩水田全部采用了电灌,每年节省开支近千元。
“友谊农场敢称"天下第一场",靠的是一项项技术的合力,从过去单一使用良种,到农、水、种、肥、机一体化配套,农场连续34年创造了人均粮食生产率的最高纪录。”张玉林说。
10年来,友谊农场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推动产能突破。2011年,农场良种匀播率超过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90%,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5.5%,科技入户率达到100%,高产创建在黑龙江垦区获得玉米、大豆两项第一。
如今,农场实现了由典型高产向整体高产转变、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的转变,成为龙江大地领跑现代农业的典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
大机械发挥大作用
一到麦收时节,从河南漯河,到胶东半岛,都留下了他们南征北战的身影。300多台机车,近1000名机手,彩旗飘飘,机声隆隆,绵延几十公里。朱庆来的跨区农机队所到之处,令人一“震”。
“这十几年变化太大了!”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站长朱庆来感叹,从小马力到大马力,从20台农机发展到300多台,大型机械从无到有发展到170多台。他率领的农机跨区作业队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作业队。
俗话说“麦熟一晌”,收晚了会炸粒,碰上风雨天会烂在地里。疃里镇王家集村民王传富有4亩责任田,他说:“以往靠镰刀割,4亩麦田从收到晾要10多天,有了老朱的农机作业队,半天就能收完。而且每亩只要50元,省时省力,还能减少遗撒40多斤。”
朱庆来说,好政策让农机大展身手,这几年,国家农机补贴一年比一年给力,柴油补贴、绿色通道等,农民没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
多年积累的经验,朱庆来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10年来,他组织跨区机械作业1400台次,作业面积360余万亩,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为机手创收1.4亿余元。
作业队还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等“一条龙”服务,小麦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机合作社发展是方向。”朱庆来介绍,疃里农机合作社拿出100亩的土地,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向农户推广标准化种植。一方面解决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无人种植的难题,一方面推动规模化经营。
“老农机”又走上新征程。朱庆来说:“现在农机具都向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大马力的机具越来越普遍,以后不仅要当农机大户,更要当种地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大机械发挥大作用。”
黑山县畜牧兽医局
分散养殖变标准化生产
提起2005年那场“黑山禽流感阻击战”,辽宁省畜牧兽医局防疫处处长李玉文记忆犹新:短短几天,疫情波及4个县市区、27个乡镇、83个村,共死亡家禽1万余只,扑杀家禽1995万只,许多养殖户损失大,真是心痛啊!
李玉文说,关键是当时落后的传统养殖方式,人禽杂居,分散养殖,密度过大,免疫、防疫工作不到位。
痛定思痛,黑山县下大力气转变养殖方式,建设了专业养殖小区、无规定疫病区,推广绿色生产,努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在八道壕镇新建的标准化小区,农民刘永芝说:“小区实现了半自动化,拿清理鸡粪来说吧,分净道、污道,一日一清,清粪机早晚各清一次,一次只需三五分钟。”
说到免疫,刘永芝颇多感慨。“禽流感前,大家伙都没拿免疫当回事,买药图便宜,结果吃了亏。经过了禽流感,养鸡户都知道了免疫的重要性。”在她家的窗台上,有一本“防疫记录”,里边详细记载着具体免疫时间。
李玉文说,如今黑山畜牧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2011年全县畜禽养殖小区已达216个,肉蛋奶总量的70%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随着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7年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