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曹县是一个拥有197万亩耕地和1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曹县也是一个农机大县,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数量迅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上年底,曹县农机原值达到112072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6093台,联合收获机2745台,耕整地机械13521台,种植施肥机械5106台,农用排灌机械43857台(套),田间管理机械1986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5045台(套),畜牧养殖机械312台(套),运输机械12363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48台。农机数量的迅速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2011年全县实施机耕作业面积达到141990公顷,机播作业面积164994公顷,机收作业面积155531公顷,农机跨区作业面积106666公顷。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在抢农时、抗灾害、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一部分农机经营户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机专业户。目前,全县拥有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9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不高。由于我县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不足,长期以来在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即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从而导致我县农机化综合水平不高。
2、玉米机收推进速度不够快。我县玉米机收已推广多年,但受传统种植观念和耕作意识影响,农民习惯于人工收获。加之玉米收获期长,农民抢收的意识不像抢收小麦那样强,使用玉米机收的愿望不像使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那样迫切,而且某些收获机械技术不过关,存在碾棒的现象,因此广大农民对于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玉米,还不能完全接受,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前些年由于玉米收获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要求,挫伤了农民发展玉米机械化的积极性,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目前,我县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农机服务机构,原有的乡镇农机管理服站农机管理人员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常年从事乡镇政府安排的新农村建设和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无暇顾及农机服务事宜。目前,基层农机服务主要以厂商售后服务和农机合作社为主体,我县在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具维修、农机市场等方面还不够强,规模大的龙头合作社数量少。
三、措施和建议
1、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以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为引导,积极培育玉米机收市场;以玉米机收先行乡、重点区域率先发展为标杆,引领全县玉米机收梯度推进。大力推行农机农艺结合,促进机播机收配套。采取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技术联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方法,加快全县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努力提高我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2、千方百计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
为切实加大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力度,要充分利用好购机补贴政策,对购买经济作物机械的农民给予购机补贴优先、技术优先、服务优先。利用好春耕备播和三夏三秋生产等重要农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示会和现场会,大力推广芦笋机械化封垄、马铃薯机械化播种、花生机播机收、山药机械化挖坑等农机化新技术。让农民群众亲眼看到经济作物机械化的优越性,激发农民购买经济作物机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努力做大做强农机专业合作社
用好用足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做大做强农机合作社,抓住三夏三秋农机合作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自建、入股或带机入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逐步跨入示范性和明星合作社行列。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切实为我县土地流转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进一步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借助优势抓组建。借助农村能人的优势,发挥他们思路清、头脑活、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创造力强的优势;借助农机大户的优势,发挥他们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在当地农户中有影响力,在农机户中有带动力的优势;借助村干部的优势,发挥他们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协调处理问题,号召力强的优势。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中介公司、农机修配服务公司(站点)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二是大力扶持抓落实。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引导鼓励作用,农机购置补贴优先支持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有关农机化项目优先安排,落实好工商免费登记注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和农机作业减免税等政策;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手段。表彰鼓励先进合作社;协调建设用地。农机管理部门深入农村,积极与乡、村干部沟通协调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办理手续。
三是创新模式抓市场。不断扩大农机跨区作业范围,打造跨区作业品牌,增加机手收益;大力推行订单作业模式,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承包作业模式,建立稳固的作业市场,规避经营风险;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实行承包经营模式,发展机械化农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四是履行职能抓服务。县农机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做到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定点指导及时服务,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以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为阵地、为依托,开展对广大农民和机手的培训,加强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和手段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其适应开拓市场的能力。
五是完善制度抓管理。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维护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务管理、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管理、库房管理、油物料管理等制度,加强成本核算,确保收益;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根据不同合作方式,重点完善按股分红制度和统一管理、单车核算、自负盈亏制度。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运作。
六是培育典型抓带动。培育树立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的农机服务组织典型,对待典型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业务上指导;培育的典型要有普遍性,要容易学好推广;在典型宣传上,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评比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氛围,辐射带动,引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