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武城县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该县农机局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农机化工作实际,及时成立了农机科技推广宣教小组,分管农机校培训和推广的副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农机校、推广站、宣传科骨干组成,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和农机宣传相互配合,深入乡村、农田、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化科技“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大融合”活动。截至目前,共召开10次农机推广培训现场会,培训人员达650人次,大大增强了农机化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了农机工作整体的社会影响力。
一、推广培训现场会前期准备
1、选点设置农机培训“一中心两基地”。根据武城县地理状况和农机推广实际,在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设立了“武城县民心农机培训中心”,在德州春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设立了“武城县春明农机培训基地”,在武城县丰茂农机专业合作社设立了“武城县丰茂农机培训基地”。“一中心两基地”配齐了培训推广必须的办公用品,健全了各种制度规范,达到了农机推广培训的要求。
2、选定推广培训现场点。结合去年小麦免耕播种的推广情况,在村两委号召力比较强、交通方便、地利具有代表性、小麦免耕播种推广有针对性的区域合理选点14个,覆盖全县所有镇街区,各点至少推广一台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每点推广面积在200亩至700亩不等。
3、全程跟踪记录生长情况。自玉米播种开始,及时掌握播种时间、下种量、施肥情况,日常管理中对浇水次数、除草和喷药情况等都做一一记录,以备现场会所需。各点平均每亩下种3.8斤,亩均玉米4200--4500株, 肥料大部分是巴福特复合肥,浇了一遍蒙头水(今年当地雨水较多),进行了一次病虫害防治。
4、特殊情况重点监测。今年夏季雨水较大,有2个示范点被水淹了(武城镇曹庄、四女寺卧虎庄),小组于8月10日前后对剩余12个点玉米进行测量(下雨后时间一长根系效果不明显),多层施肥深松播种机播的玉米株茎粗壮、高为2.52米,可见根系长0.60米,根系粗壮,平均单株1.4个玉米槌,每株叶数均为14片;普通精播的玉米株高在2.32米,可见根系为0.45米,根系普通,平均单株1.1个玉米,每株叶数均为12片。
5、对比预测玉米产量。9月5至10日,小组对各示范点玉米进行了对比测产,免耕深松多层施肥玉米单株玉米粒数较普通精播玉米多78粒(每亩随机抽取15颗玉米平均),按每亩4400株玉米、玉米粒百粒重为28克计算,每株增产21.84克,亩均增产92.8公斤(免耕深松多层施肥玉米槌以下叶片旺盛,普通精播玉米槌以下叶片已发黄)。对比数据归纳整理后,结合前期监测情况形成对比实验报告,以备现场会宣传培训。
6、召开推广培训现场会准备。一是将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增产高效优点、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印成明白纸,现场会发放。二是提前与现场点村委会或农机合作社联系,确定会议地址,准备好现场的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三是与乡镇提前预约现场会时间,一般选在早晨8开始,上午九点半结束,要求乡镇农机站长必须参加。
二、推广培训现场会特点
1、联合“作战”。机校培训、推广、宣教联合开展工作,相互给力,和独自为战相比大大增强了各自的业务效果,同时避免了县局各个业务部门重复下乡,减少了不必要的办公经费开支,减轻了服务对象的负担。
2、内容广泛。现场会将小麦、玉米播种技术捆绑宣传,将农机新技术“批发”给农民,同时将有关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农机合作社建设和农机安全常识等选择性的一并讲解,确保听讲人对农机整体知识有一个大体了解。
3、形象直观。将现场会设在田间地头、设在农机合作社,对比的玉米就在眼前,让农民朋友自己看、自己感受;小麦免耕播种机和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现场演示,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发放宣传材料,讲解技术要点时引用对比试验一手数据,说服力更强。
4、效果明显。所在乡镇的农机站长和部分乡镇分管领导参加现场会,对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作了强调。现场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互动方式培训,鼓励农民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邀请经验丰富的操作机手现身说法,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三、推广培训现场会效果
1、增强了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效果。现场培训推广,弥补了农机化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盲区,使农民更直观的认识到了农机新技术的优越性,提高了农机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捆绑”推介,提高了推广的效率,提高了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的兴趣,开拓了农民朋友的耕作思路,增强了他们以农致富的信心。
2、打造了“全方位”知识型农机技术人员。通过与农民朋友的互动,推广培训人员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农机技术实际经验,增长了推广农机所必需的农艺知识。通过今年麦前和此次推广培训工作的锻炼,小组成员人人成为了农业技术宣传、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信息撰写的高手。
3、提供了推广新技术相互交流的平台。每次现场会农民朋友都兴趣高涨,都嫌时间太短、讲的不细。县局都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他们,同时为他们提供某项技术掌握较好农机手的联系方式,或者县局直接让他们见面详谈。牵线塔桥,相互沟通,小组人员成了农机化工作的宣传员,小组人员的电话成了新技术推广的民生热线。
4、树立了农机部门新形象。过去有的老百姓分不清农机局和农机公司的关系,甚至认为农机局就是卖农机的、就是查车的。县局深入一线直接面对老百姓进行推广宣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都高兴地说见过下乡卖农药的,见过下乡卖化肥的,没见过下乡“卖”新技术的,自己一分钱也不收,不吃村里的饭,不抽村里的烟,讲完课就走人,这才是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农业生产离不开这样的人。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1、县局资金紧张,亟需资金支持。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县局为召开此期推广培训活动,自麦收后就开始工作,每个示范点至少需下乡8次之多,期间不断与示范点所属农机合作社、村两委和乡镇街联系。为了测量玉米根系,雇佣部分人员在示范点玉米地挖掘玉米根系,每颗挖掘都是1米见方土,电动喷雾器冲刷根部。玉米地蚊虫甚多,小组人员无一套工作防护服(防虫清凉油都是自备)。小组下乡有时征用监理用车,有时租用车辆。建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改善下乡推广培训条件和设施,调动小组人员积极性。
2、农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是推广培训宣传小组的组长,每次主持现场会第一句话就是“感谢某某村委会或农机合作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这绝对不是纯粹的一句客气话,因为笔者心里没底,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参加一次系统的农机知识培训,工作中无非是一边上网查询、一边工作总结、一边诚心请教,唯恐有半点闪失,其他小组成员情况基本一样。
建议上级部门适时组织基层人员脱产系统地技术培训,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农业方面特别是农机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平时积累的经验,从事农机推广培训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效果提高。
3、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中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县局积极工作,老百姓热切盼望,个别乡镇领导反而以种种借口阻三挡四,县局为此动了不少脑筋,笔者反复的和他们解释我们的工作只需要乡镇组织人员,其他一概不需要。曾经一个示范点现场会原计划在早晨8点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临时改在早上6点半召开(小组人员5点起床准备出发),原以为人员不会到齐全,没想到有的老百姓6点多就到了,现场会上老百姓仔细观看着小麦免耕播种机和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个个都兴趣高涨。建议加大农机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重视程度,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农机工作。(武城县农机局 赵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