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城打工成为农村许多青年的第一选择时,刘尚康显得有些不同。
如今,每年夏收、秋收这两个季节是刘尚康最充实的时候。“忙得没空想什么叫孤单,什么叫交流,有点空闲,累得也只想找枕头。”刘尚康说。
对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红泥湾村24岁的刘尚康来说,如果父亲不开拖拉机,如果不是家里的独子,如果没有两年在外打工的经历,他不会和农机这么亲密接触。
刘尚康3岁时家里添了第一台东方红小四轮,长大些跟着父亲犁过地,18岁外出打工,20岁回到家乡,3年后父亲为他买了一辆东方红大轮拖。从此,当地农村多了一位青年拖拉机手。
童年的印象
1989年,刘尚康的父亲花了6300元买了一台东方红15马力拖拉机,加上拖车共花了9000多元,和当时的拖拉机手一样,他们家的小四轮农忙犁地,农闲跑运输。
当时有拖拉机的村不多,他们村也只有一台。买车的第二年,刘尚康家就还清了借款,又过了几年,这台对刘尚康家来说功勋卓著的东方红小拖拉机,又为他们家“跑”出来了一幢两层楼房,这在当时,是一件让全家人很有面子的事。
细究起来,刘尚康家和拖拉机是有渊源的。刘尚康的伯父也是开拖拉机。30多年前,伯父是当地农机站的农机手,开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后来也买过一台小四轮。现在刘尚康的伯父开挖掘机,堂兄开汽车。那台为刘尚康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东方红150,至今还在用。“20多年了,底盘没坏过。”刘尚康说。
刘尚康是家里独子,虽然他也经常看父亲驾驶、维修拖拉机。父亲用东方红小拖犁地的时候,他还帮忙扶过犁。但刘尚康并没有早早地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拖拉机手。
成长的烦恼
刘尚康出生后,家里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富裕的,父亲除了做农机服务,还搞养殖。父亲希望刘尚康多读书,考大学,这个希望和要求对刘尚康来说,压力非常大。“我实在学不进去,花其他同学两倍的生活费,考出他们1/3的成绩,实在脸上无光。所以初中毕业我就回家了。”刘尚康说。
18岁那年,刘尚康和同乡一起到了郑州。回忆起那段打工岁月,他说:“在外打工,找工作容易,称心的就不好找了,我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找又脏又累工资又低的工作,还得看老板脸色,老板心情好了还好,一不好就找茬扣工资。到最后力没少出,也挣不了多少钱。”
20岁那年,刘尚康回家后就没再出去,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养猪、养牛、种地。2007年底娶媳妇成家,现在已经有了个女儿。
刘尚康偶尔也会觉得村里年轻人太少,没意思,但他还是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立业。在现在的他看来,在家干活虽说也累,但心情好,干活也有劲,只要肯干,不比在外打工挣的钱少。
致富下一站:农机服务
2009年,享受国家补贴后,刘尚康家花6万多元买回一辆东方红950拖拉机,这是他们村唯一的大马力拖拉机。
刘尚康介绍说:“现在土地板结,小马力拖拉机耕地效果不好,我们村是城郊,人均耕地一亩左右。之前,每年犁地,都要等外来的大马力拖拉机来,而这些拖拉机总是在其他地方做完了,才来他们村。村里人为这没少发愁。”
后来刘尚康就跟父亲商量,与其在家等,何不自己也买一台,既方便四邻,也增加自己的收入,父亲打听到买车国家还有补贴,就决定买了。刘尚康也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驾驶拖拉机。
对于买拖拉机这笔投入,刘尚康认为很划算。他说,2009年他和父亲只在本地干活,就收入3万多元,2010年就收回了成本。很多外地拖拉机到他们村时,他们已经把活干完了。村里人高兴,全家也多了收入。
现在刘尚康比较他担心的是拖拉机的维修,父亲是靠拆卸自家小四轮自学成才的,刘尚康觉得自己没有父亲的韧性和钻劲。而且现在要面对的是大马力拖拉机,技术含量大多了。“好在现在的厂家售后服务比较到位,否则,心里真有点不踏实。”刘尚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