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民马兴峰的十年农机耕耘路

作者:江都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6日

    10月中旬,一个秋日的上午,笔者如约来到江都区大桥镇三丰村村部。见到马兴峰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黑黑的面容,瘦瘦的身材,粗粗的手指,一点不像一位70后,更不像一位农机大老板。唯有他腰间串着的一大把钥匙,走路时便一晃一晃的,似是锁住了他心里的一大把故事。

    “为什么会买收割机,说来话长。96年的时候,我刚二十来岁,人家雇我开桂林2号收割机跨区作业,又高又大的那种,现在都基本淘汰了。我记得,我们一台机一天能挣到2000多块钱,你要知道,那时候厂里上班一年也拿不到一万的样子。你说,看到老板数钱,厚沓沓的,能不动心吗?”马兴峰质朴的话语,让大家都开怀大笑。

    一脸风尘仆仆,看得出来没有休息好。一问,原来他刚从安徽跨区作业回来。“2001年,我买了第一台洋马收割机。28万,在江都可以买三套房了。当时自己手里只有几万元存款,其余都是借的。我记得从两家银行贷到了6万元,然后家里亲戚都借遍了,舅爷借了3万,二姨借了1万……终于把钱凑齐了。”时间过去了十年,尽管早已还清了亲朋的借款,但在马兴峰的记忆里,一笔一笔,还是记得那么清晰。

    有了第一台洋马收割机,帮助马兴峰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农民还习惯人工收割,好多人还没见过洋马这种高性能半喂入的收割机。高性能收割机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收割倒伏的稻子,而且脱粒出来的是齐草,可以利用。所以,许多农民都提前打电话,上门打招呼,把田留在那,等我去收割。”点燃一根烟,回想当年“田等机”时农民抢机的盛况,马兴峰很是留恋。

    由于机械化收割刚刚兴起,收割机作业效益非常可观。2003年,在外出作业的田头,马兴峰现场收购了一名外地机手的洋马收割机。2004年,马兴峰又购买了全村第一台插秧机,开始拓展机插秧服务,他也成了三丰名声在外的农机“达人”。

   “后来,收割机越来越多,单枪匹马效益保障不了。于是2006年,我们在市里农机协会的指导下,组建了兴丰农机合作社,大家抱成团外出跨区作业。”马兴峰说,今年秋收,他们合作社30多台收割机已经在外地地连续作业40多天了,“江西、安徽、湖北、河南、黑龙江、浙江,这些都是年年作业的地方。现在家里收割要开始了,我们要组织部分机子回来抢收。一般要从7月收到12月初,收入高的能赚10多万,最差的也有7万。”

    坐在一旁的大桥镇农机站张友龙站长介绍说:“因为连续几年跋涉3000多公里,赶到东北建三江地区抢收水稻,在全省率先开辟了黑龙江北大荒的跨区机收市场,2008年,他们兴丰合作社还被评为‘江苏省明星农机合作社’。”

    在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的同时,马兴峰又带领合作社机手积极转变农机服务经营模式,开展机收、机耕、机插秧等一条龙全程服务,探索农机集约化规模作业。近年来,他相继又购买了2台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4台乘坐式插秧机和2台担架式植保机械。目前,他与周边乡镇农户签订的服务协议已扩大到2200多亩。

    “十年前,我们江都农民种田都是弯腰曲背、手拉肩扛,基本靠人工,现在变成了全程机械化,真是不得了。十年前跨区作业是‘田等机’,现在是‘机等田’,农机服务市场变化太大了。钱难挣了,我们自己必须主动求变。”马兴峰的话语里,有着一位70后农机手独有的睿智与自信,“现在我们农机手要挣钱,要靠承包土地搞规模经营。目前,我已经包到200多亩地了。前几天,我刚在邻村又订了80多亩的流转协议。”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