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作者:茶陵县农机局 曾孝 陈丽娟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农机技术推广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强力支撑。

    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县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明显,许多先进适用的新机具被引进并推广,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及园林、畜牧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了65%,跃居全省中上水平。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基础设施薄弱。2012年,我县全面启动并圆满完成了农机推广体系改革。改革前,推广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既没有专业的农机推广人员,又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更谈不上具备自己的试验示范基地及试验检测设备。同时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改革后,虽然明确了人员和阵地,但基础设施仍处薄弱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推广的需要。

    二、技术力量缺失。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前,由于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推广机构没有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一些兼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也只是把农机推广工作作为“非主流”职业,从而使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改革后,虽然明确了人员,落实了待遇,但是,由于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和知识的更新,而现有农机推广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力量等都是有限的,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现代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

    三、推广模式落后。目前农机推广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机管理机关每年象征性地搞两至三次农机技术操作表演;二是政府或上级农机管理机关的“送科技下乡”;三是一些常规的会议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至于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层面的农机推广信息,不能及时得到传递,待到老百姓那里时,早已是“过去式”,根本不具备推广价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普及。

    四、服务形式单一。当前,农机推广工作者仍然满足于传统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一张嘴,两条腿、一个本”,开开会,下下乡,办办培训班,只注重机具的存量,轻机具管理和技术服务。没有把主要精力真正集中到农机推广工作上,只将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视为单一的工作目标,使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快速发展。

    为确保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现结合工作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科技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农机推广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缺乏专业的知识平台,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因此,在物质基础具备的前提下,必须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对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传输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鼓励农机推广工作者学习各项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战斗力,为农机推广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创新推广模式。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农机推广的主体是农民,多年来,一直都是农民被动地接受推广的农机及技术,作为与农民、农业零距离接触的农机推广人员应紧紧抓住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的机遇,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广模式,改变推广理念,使农民由被动接受推广到主动要求推广,切实提高他们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三)创新服务形式。农机推广是公益性岗位,搞好服务是取得农民信任的关键。一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机推广的投入,为推广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二要强化舆论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现场观摩等形式广泛宣传,激发群众购机热情。三要协同有关厂家实行送货、培训、整机安装、配件供应、“三包”维修的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通过创新推广服务形式,做“机手的知心朋友”、“农民的贴心人”,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造福三农”,有效提高农机主管部门形象。

    (四)畅通信息渠道。信息是农机推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做好各方的信息交流是农机推广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必须畅通信息渠道,健全市、县、乡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使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推广部门、用户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从而加快农机推广的步伐。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