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光温室大棚可用于栽培瓜果、蔬菜、花卉、药材和食用菌等,已在各地普遍运用。日光温室结构多样,栽种的作物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其更有效地适应作物生长需求,获得优质高产的效果,已成为农机科技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在上一期的秋季农机化实用技术下乡栏目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日光温室的采光和保温,本期我们将继续为读者介绍日光温室的通风换气和湿度调节。
通风是降低温室空气温度和湿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有效手段。早晨,随着室外光照强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温室内温度也迅速升高,这是温室内作物光合作用的最佳时段。由于温室处于封闭状态,在作物的强烈光合作用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降低。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进行人工二氧化碳补充,作物光合作用将会减缓甚至停滞。为了保持温室内适宜浓度的二氧化碳浓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一般不超过25℃)应及时开窗通风,引进新鲜空气(因新鲜空气中含有约3%的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温室中的湿气,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
在通风的前期,一般首先开启屋脊通风口(最好逐步开启),待室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在中午前后),再开启前屋面通风口。这样可有效避免温室内温湿度的剧烈变化,避免作物受到过强的冷刺激引起病害。
当室外温度较低,又需要进行通风换气时,为避免强冷空气直接吹袭到作物,一般在温室的通风口处用透明塑料薄膜设置“挡风风挡”。挡风风挡一般沿温室通风口长度方向设置,宽度以能够有效阻挡冷风直接吹袭作物为原则,一般应在通风口宽度的基础上增宽30—50厘米。屋脊通风口的挡风风挡一般固定在温室的后屋面上,前部边沿固定在温室前屋面骨架上;前屋面通风口的挡风风挡一般固定在温室前沿基础或地面上,上部边沿固定在温室前屋面骨架上。对温室前屋面腰部的通风口,一般不设挡风风挡,一是因为在这个部位设置挡风风挡对作物的采光影响较大;二是挡风风挡也不好固定。不论是屋脊通风口挡风风挡,还是屋面通风口挡风风挡,除了白天通风时具有挡风作用外,夜间对温室还具有保温作用(相当于局部二道幕的作用),因此,这一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温室通风口的关闭时间一般应该比覆盖保温被的时间提早至少半小时以上,以便温室内的温度能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对种植喜温果菜的温室,一般覆盖保温被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上下)。当白天的室外温度都比较低(如最高温度在-10℃以下),而室外光照条件又比较差(如阴天)时,为保持室内温度,日光温室可能整天都不能开窗通风。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在考虑种植作物时应优先选择耐寒叶菜作物,而且应适当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以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并辅助相应的除湿技术和设备。
生物反应堆是目前温室增温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有效措施。所谓生物反应堆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微生物菌种,施放到潮湿的玉米秸秆中使玉米秸秆发酵产生热量,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生物技术。生物反应堆一般有两种设置方法,一是将秸秆直接埋设在作物畦垄下,在秸秆发酵的同时,作物的根部直接受热,形成一种根系局部加温模式,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传到空气中;二是将秸秆集中堆放在一个水池上面,用风机不断向秸秆堆吹施从水池中抽取的水汽,保持秸秆堆中秸秆始终处于潮湿发酵状态,同时,用塑料薄膜罩盖秸秆堆,并用风机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抽出,通过均匀送风管道将其扩散到温室的空气中,以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一般一亩日光温室的秸秆用量约为4亩玉米地的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