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电场技术,名字听起来很高深。别说广大农民朋友,就算是农机专业人士,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乍一听说,往往也会一头雾水。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已经与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而其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它通过安装电极线等设备,通电后使得电极线与地面或建筑物之间形成直流电晕电场,产生库仑力,电场中的雾汽、粉尘、孢子等即刻就可被吸附于场、舍的墙壁和地面上,而附着在雾汽、粉尘上的大部分有害物质也会同时被消灭。空间电场还能抑制雾汽的升腾和粉尘、孢子的飞扬,隔绝了气传病害的气流传播渠道。目前,空间电场技术在食用菌促蕾防病、畜禽舍自动防病防疫等物理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食用菌促蕾防病是应用空间电场技术较早的农业领域之一。通过绝缘子挂在接种房、菇房棚顶的电极线为负极,地面、墙壁、棚梁等接地设施和菌垛为正极,当电极线带有高电压时,空间电场就在正负极之间的空间中产生,而臭氧、氮氧化物、高能带电粒子也会同时通过电极的尖端放电产生。在空间电场中的雾汽、粉尘、孢子会立刻荷电并受电场力的作用而做定向脱除运动,并迅速吸附于地面、菇房内结构表面,而附着在雾汽、粉尘上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孢子也会在做定向脱除运动的过程中被高能带电粒子和臭氧杀死、灭活。在随后的自动循环间歇工作中,空间电场抑制了雾汽的升腾和粉尘、孢子的飞扬,菇房空间持续保持清亮状态,隔绝了气传病害的气流传播渠道。由于空间电场的作用,基质在食用菌生活体系中形成了微弱的直流电,该电流与空间电场、臭氧、高能带电粒子一同作用,防治了基质传病害。
在空间电场作用下,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强度加强,食用菌与基质之间的碳酸氢根离子的强烈交换促进了食用菌对基质营养的吸收,进而加快了食用菌生长速度,而且菌丝内钙离子浓度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又会促进菇蕾的发生。
带有4—5万伏直流高压的电极线会对空气产生电离作用并使空气中的大量氮气转化为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空气氮肥,相当于为菇蕾施加了叶面氮肥,可减少氮肥施用量15%—30%。电极线对空气放电产生的臭氧还可对电极线周围的空气微生物、接地各物体尖端处的空气微生物产生致死作用。
目前普遍应用的3DCF系列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包括60型、300型、600A型,按照不同型号,分别可用于面积为60平方米、3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温室。空间电场发生主电源、控制器(或一体化装置)一般安装于接种室、菇房操作间的墙壁上。
以600A型系统为例,由于系统属于电工类产品,其安装是按照主控电源、隔离绝缘子、3个悬挂绝缘子、电极线顺序安装的。安装程序按照如下顺序执行:首先要确定空间电极线的走向。接种室、菇房的电净化网络应设在距地面2.3米以上的位置,每条电极线一般按控制左右各2—3米的宽度设计布设。主电源可就近挂在接种室、菇房或操作间的侧墙上,隔离绝缘子应放置在距离主控电源最近的墙上或屋顶天花板、横梁上,并应固定牢固,通过电极丝连接在一起。
一座菇房可能同时安装几套系统,各系统主电源并联在控制线上并由一个控制器控制,各系统的电极线必须独立存在,不得接在一起,同时,各主电源必须独立地良好接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型号不同,60型不允许使用控制器,一般为恒定工作状态,其安装一般采用吊挂法固定在屋顶天花吊顶上,一座菇房、接种室可按面积大小选择多个组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