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县:农机农艺融合水稻生产效益提高显著——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成效与经验

作者:禄丰县农业局 肖存辉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以恐龙、腊玛古生物化石奇观蜚声海内外的禄丰县,地处滇中高原腹地,为楚雄州东门,坐落在金沙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的分水岭地段。全县国土面积35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总耕地面积43万亩。禄丰县曾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产粮大县、农业生态环境示范县、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高产创建整乡推进实施县、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禄丰县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常年水稻面积在18万亩左右,亩均产量近600公斤,最高单产达到901公斤,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9个优质稻开发基地县之一。为解决人工插秧费工费时效率低的问题,禄丰县积极探索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并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主要成效

    (一)增产增效明显。禄丰县2012年实施机插秧 4850亩,经省、州、县专家组实测验收:金山镇水稻机插秧平均单产为867.44公斤,比手插秧增103.12公斤,增13.49 %;中村乡水稻机插秧平均单产为746.89公斤,比手插秧增82.65   公斤,增12.44 %;彩云镇水稻机插秧平均单产为 645.15 公斤,比手插秧增27.55公斤,增 9.8 %。在节本增效方面:(一)育秧环节省每亩节约种子成本12元(普通亩需4.5公斤,机插秧亩需2.5公斤,以每公斤6元算);(二)插秧环节人工插秧亩需成本400元(5个人工,每个80元算),机插秧成本只需120元,亩均节本280元;(三)机插秧推广区域实施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节约成本350元左右(以金山镇为例,用人工收水稻亩需劳动力8个,以85元/个算,计680元;机械收割亩收费160元,加机收辅助人工2人算,需330元)。综合起来,亩节本增收1209.75元,增产增效显著。

    (二)技术集成效果好。禄丰县农技、农机、土肥、植保等技术部门紧密配合,在机插秧推广区同时实施新品种推广、农机全程化(机耕、机插、机收),精确定量技术,测土配方,绿色植保防控(物理防虫)等技术,第一次实现了农技、农机和绿色防控的有机结合。在机插秧推广中积极开展育秧方式和插秧机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通过推广软盘湿润育秧和对机插秧作业质量进行对比,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农民容易接受的技术推广模式。

    (三)社会示范影响效果好。一是通过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效带动了全县水稻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二是干旱困扰的条件下,机插秧达到了高产增效的目的,极大鼓舞了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一些不在机插秧实施计划范围的群众主动要求实施机插秧(看到机插秧的长势好于往年好于常规插秧,且省工省钱)。三是生产模式的创新得到了探索。在机插秧推广过程中,农技部门做好生产全过程技术指导,合作社发挥服务经营职能实施机耕机插机收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有偿服务,群众节本增效,合作社有经营收入,实现了“双赢”,初步形成“技术部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制,组织领导有力。2010年,禄丰县在广通镇开展了5亩的机插秧技术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为加强对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机插秧技术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技术指导组,分点分区域开展试验示范和指导,为机插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二)抓培训,群众认识配合到位。利用培训班、技术明白纸、现场观摩,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让群众明白、理解、支持和配合这项新技术实施。2012年,全县在实施机插秧的四个乡镇共召开专题培训会6场1200人次,发放机插秧技术资料1000多份,媒体宣传12次,召开各种现场会10次,多媒体演示会28次,为机插秧技术推广营造了良好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抓攻关,核心技术把握到位。机插秧技术的关键是育秧,为此,农业局组织了最强有力的育秧技术组,邀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以信息为载体,与南京农业大学及省内外机插秧研究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把好育秧的各个技术环节,确保育秧万无一失,使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四)抓统筹,技术集成组装到位。在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围绕农机农艺充分融合的方向,按照良种、良壤、良法等要求,整合了新品种推广(在金山科甲村开展了19个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绿色植保(在金山、中村安排了物理杀虫灯30盏,辐射防控面积1500亩,使农产品达到安全优质要求),高产创建(金山镇实施了高产创建整镇推进项目)等技术项目,形成了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大集成。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开展机插、机收和统防统治有偿服务,对水稻乃至粮食生产的模式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

    三、经验探索

    机插秧技术推广,突破了以往农机农艺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格局,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水稻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效,在项目实施区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一)统一认识是基础。机插秧对禄丰来说是新生事物,并有一定的技术风险。但是,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农业(农机)部门以科学的态度,首先坚定探索、试验、示范和大胆实践创新的决心。之后,在试验示范中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最后以节本增效的成果统一群众思想。                  

    (二)示范引导是推手。让群众相信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关键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示范引导是最直接的方法手段。禄丰县于2010年从一个乡镇的5亩试验开始,获得初步成功,2011年总结经验后在条件好的金山镇等开展了510亩的推广示范,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以此为基础,宣传引导,逐步扩大试验示范推广面,今年在四个乡镇推广实施了4850亩。

    (三)育秧技术是关键。气候和水利条件不同的区域,育秧技术环节的要求不尽相同,同一区域对水稻品种、育秧营养土质量、秧厢制作、铺放育秧软盘、管水施肥、枯苗死苗及秧龄长短在育秧技术上都有变化,所以,育好秧苗是机插秧技术推广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整合项目是支撑。在试验示范阶段,充分整合更多现代农业技术项目,不仅可以让项目实施区的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更主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项目中集成,形成水稻高产技术集成效应,实现增产增效。

    (五)创新机制是活力。生产方式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新技术推广中同时创新生产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规模化生产,公益性服务(农业技术部门)和社会化服务(农机合作社)并行,形成了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降本增效的生产经营模式,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

    (一)认识上还有差异,需加大宣传和引导。禄丰县14个乡镇,到目前只有四个乡镇实施了机插秧技术,且实施面积也不大。其余的乡镇和更多的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还不深,特别是对机插秧栽插密度能否稳产增产持怀疑态度,大面积推广的思想基础还不坚实。所以,要以今年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成果为基础素材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认识,为明年更大面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二)机插秧技术力量薄弱,需加大培训力度。机插秧育秧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大面积推广技术力量难于保障。必须通过层层培训,培养出一批既懂农技又懂农机的技术骨干力量,才能满足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需要。特别是要探索不同区域和不同气候条件下育秧技术要领,确保育出好秧壮秧,才能确保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成功。

    (三)插秧机保有量不足,需加大购机力度。由于去年以来插秧机没有实行累加补贴,农户投入购机成本大,回收慢,影响了群众购买的积极性。禄丰县目前仅有10台插秧机,按照明年不少于10000亩的目标,至少需要30台以上插秧机,缺口较大,需要在购机补贴中给予政策倾斜推动插秧机购置。此外,不同海拔地区对栽插密度的要求不同,不同地形和田块对插秧机的适应性的要求不同,目前市场上的插秧机还难以满足推广需要。所以,需要通过调查和实验,订制适应性强的“特殊”机型。

    (四)现有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机插秧推广,需创新生产式。由于机插秧育秧有特殊的要求,秧苗适合栽插时间跨度小,必须由合作社或企业组织实行统一集中育秧和机插,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实施病害统防统治和统一机收。这对传统生产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必须探索创新合作组织(企业)为主体实施生产全程化服务的生产模式,实现农民降本增效和企业盈利的“双赢”模式。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