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荆州区人大常委会在荆州宾馆对全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评议考评。荆州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乡镇人大代表、市民代表、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代表及区农业局和二级单位全体领导成员80多人参加评议考评。
荆州区农业局局长朱定华同志,根据广泛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巩固‘以机代牛’项目实施成果、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意见和建议的整改成效,向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及代表们作了专题汇报。近几年来,全区新增农业机械13209台套、新增动力13.27万千瓦,水稻耕种收机械作业综合水平63.8%,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荆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蔡作富同志充分肯定了农机化发展成效,指出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伟大工程,是富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它要求农机战线的同志要不断创新,在全区创建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2015年全区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化发展下一步发展要“明确一个发展目标、转变两个发展思路、加强三个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四个保障体系”。
1、明确一个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8万台、5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其中要筹建育秧工厂,使机插作业水平提高到55%),植保、排灌、运输、加工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农机作业替代人力作业在80%以上,农机服务总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两番。在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在水产养殖密集型的区域,基本实现养殖业和加工业机械化;在城郊和重点集镇郊区基本实现加工、储运机械化。
2、转变两个发展思路。
一是确立“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由过去单一发展种植业机械,转变到以种植业机械化为主体,以设施农业和储、运、加农业机械化为两翼的发展思路上来。全面推进农、林、牧、副、渔、种养加机械化的发展。
二是确立“速效结合”的发展思路。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速度的建设理念,转变到速效相结合、两者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主机配套方面,重点发展配套作业机具,增加农机具的配套比,达到一机多用的目的;在机型的选择上,要根据全区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农机与农艺紧密融合,注重大型农机具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具的发展比例,切实解决好农机具不适用、不够用和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以适应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要求。
3、加强三个基础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特色明显的镇(村),建立一批具有长期性、基地性、示范性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农民对农机化的认知能力,对农机具的操作能力和使用农机的热情。
二是要加强特色板块农业建设。通过特色板块农业建设,加速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形成一块一种、一片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方便农业机械规模作业。
三是要加强机耕道建设。机耕道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土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实现“田成块、树成行、路相通”的田园格局,以适应机械的作业转移,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4、建立和完善四个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的农机化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农机化要快速发展,仅靠农民的投入是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要形成政府重视、财政支持、部门努力的农机化发展格局。政府有必要出台加快农机化建设的配套措施,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对购买大型机械的农户进行追加补贴,对跨区作业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燃油补贴,对周期短、成本大的农机作业,如育秧工厂、油菜机械直播、油菜机收要给予作业补贴,对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资金扶持,便于农机化持续稳步发展。
二是建立和完善以农机部门为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农机专业合作社既是发展农机化的先行者,又是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建立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建立和完善农机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一要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机大户按照“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和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二要逐步形成以农机部门为引导,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各级农机协会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要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兴办农机维修站,区、镇兴办农机维修4S店,形成“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镇、大修不出区”的农机维修网络。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机管理、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的农机化管理、科技保障体系。一要根据全区农机化建设的要求,在现有农机化办公室与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合署办公的基础上,整合农机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增加机构财政预算,确保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村为基础、镇为骨干、区为主体的三级农机管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示范、培训网络;三要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机手培训。实行岗前培训、持证购机,持证上岗,加强技术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作业示范社,不断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形式的农机安全监理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农机安全监理站的职能作用,强化农机安全监理手段建设。一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秉承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宗旨;二是根据农机安全监理的法律法规,结合区内农机化发展实际,酌情征缴农机监理规费,对已申报牌证照的机手,按申报程序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理,送牌送证上门;三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文明执法,坚持依法执法;四是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加强安全管理,排查安全隐患,严格农业机械登记、年检制度,严格农业机械驾驶证的申领、换发、审验制度,严查违法载客、超速超载、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