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枣庄市农机化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继续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路,以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奖补等项目为抓手,转方式,调结构,保安全,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可达3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拥有拖拉机3.8万台,其中大中型2.1万台,占保有量的55%;联合收获机8500台;各类配套机具10.5万台(套)。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机耕面积260万亩,机播面积390万亩,机收面积440万亩,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已达78%,其中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55%。全年可实现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总收入19.5亿元。
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其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180万元,创历史最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300万元;省财政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万元;市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奖(补)资金9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0万元。
二、以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为抓手,农机装备实力持续增强、结构持续优化。各级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纪律,加强监管,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共补贴农机具近2.6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460台;受益农户5300余个,带动农民投入2亿余元。
三、以政府秸秆禁烧为契机,积极建立以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疏通渠道。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秸秆禁烧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应用小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建立了以机械化收获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疏通渠道。在三夏生产中,各级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全市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率达到98%以上。
在三秋生产中,继续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提升计划”和作业奖(补)项目,充分利用900万元市级财政奖(补)资金,在城区周边、交通干线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34个乡镇实施作业奖(补)。项目带动各区(市)、乡镇分别出台了相应的作业奖补政策,每亩作业补贴达到了20-30元。据统计,今秋我市用于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作业奖补资金达到7000余万元。全市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率达80%,比去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其中34个示范乡镇达到85%以上。
四、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得到普及。全年新增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3200台;共完成小麦免耕播种面积81.2万亩,覆盖率35.7%,深松整地面积58.4万亩;去年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增产26公斤,实现夏粮增产1740万公斤。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共完成马铃薯机播面积6万亩,机收2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60%以上,其中滕州市70%;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以上。全市累计应用土地深耕、化肥深施、小麦精播、免耕播种、玉米直播及收获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1300万亩次,实现农业节本增效9亿余元。
五、以培育农机化发展主体为重点,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到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175家,入社社员4400余户,拥有各类机械8000余台(套),其中3家获省级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农机订单作业、合同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一条龙”作业及托管服务,年作业面积超过260余万亩,占全市农机作业量的20%以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社服务渠道,积极开展承包土地服务,合理流转农村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全市20余家农机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万余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全市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主体、以农机户为基础、以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目前,全市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6万个,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
六、以坚持依法行政为准则,农机规范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开展“农机管理行政程序年”活动,对农机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和对照检查。继续深入实施“平安农机”示范创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农机“三率”稳步提高,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全市新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1处,农机挂牌率、持证率、年检率分别达到67.6%、64.2%、35.1%。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星级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化培训学校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阳光工程”培训,共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400人;培(复)训农机人员2.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0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800人。
七、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为根本,农机化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机化工作首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工作的意见》,专门召开全市农机化暨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和秋季农机化生产现场会,并把农机购置补贴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列入全市100件惠民实事,纳入对区(市)、乡镇政府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考核目标。市党政领导多次视察农机作业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两位主要领导在视察秋收时明确表示要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渠道,继续加大农机作业奖补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树立了农机部门良好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