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推行保护性耕作解决禁烧工作难题的有益尝试

作者:河南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作为农业大县,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目前仍是孟津县农业农村工作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孟津县农机局从全县大局出发,结合孟津农业生产特点和自身工作职能,在推行保护性耕作解决禁烧工作难题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现报告如下。

    一、禁烧之难

    禁烧工作之难,县、乡、村各级干部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深感压力巨大。农民群众也有诸多的无奈和委屈。

    目前禁烧工作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低。秸秆作为生产粮食的“母体”自来就有,无法割舍,无法取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各种农机逐步代替了大牲畜耕耘地位,其他能源取代秸秆的炊火地位,化肥以其方便、高效替代传统沤制的农家肥的地位之后,秸秆便逐渐失去了原有作为饲料、燃料、肥料的主要利用价值。在其新的利用价值被发现和认可之前,产量巨大的秸秆显然成了“无用之物”而被随意抛弃在田间、地头、沟渠、道路,阻碍交通,影响耕作,有碍观瞻。老百姓没有办法,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式只能是付之一炬,放火烧毁,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对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十分巨大。因此,秸秆禁烧工作十分必要,同时也十分困难。

    在禁烧工作的抓法上,孟津县农机局提出的“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方便管用的方法,基层往往是迫于无奈,展现出来的主要是“以堵为主”,就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禁”“堵”“清”方面。这种投入巨大、靠高压政策推动的禁烧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效果显而易见。结果是各级干部忙于应付,疲惫不堪,压力山大;群众也不乐意、不满意、不买账。

    所谓“疏”,就是要“用”,就是要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就是要让秸秆自身具有利用价值,同时能让拥有秸秆的农民自己能够从中获得相当价值。不说变废为“宝”,最起码不能成为累赘,成为障碍,要使最广大的农户不舍得、不愿意、不忍心、不能够再焚烧秸秆,如此禁烧工作之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浪底镇的金穗新能源公司收购秸秆300万吨,制成秸秆二氧化碳有机肥;送庄镇的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创建甜高粱乙醇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可以消耗6500亩农业废弃物秸秆;阿新奶业、生生乳业等企业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但收储秸秆数量也很有限。“疏”的出路太窄,渠道有限。

    二、有益尝试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1、秸秆工业化深加工;2、秸秆转化利用(包括青储饲料、沼气原料等);3、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前两种方式,对一般普通农户来说,秋收秋种时间紧迫,劳动量大,不够简便,而农户可能从中获得的收益与需要投入的劳动量相比仍有差距,对大多数普通农户来说吸引力不大。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方式能够消化的秸秆数量与十分庞大的秸秆总量相比相当有限,因此,对禁烧工作而言前两种方式的秸秆利用只能起辅助作用,起不到主渠道作用。唯有第三种方式,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用量不限,最直接、最简便、最适用。但由于过去在秸秆还田之后,用原有的播种机播种,粉碎的秸秆容易阻塞机具或因种子落地后不能完全压实,发芽率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户实行秸秆还田的积极性,造成秸秆还田无法大面积推广。免耕播种技术使用专用免耕播种机,能够解决原有播种机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够大面积推广运用,将十分有利于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解决了禁烧困难的根本问题。

    孟津县农机局急社会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在今年“三秋”期间,重点在推广秸秆还田实施免耕播种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白鹤、城关、送庄、平乐等镇试行了近3000亩的小麦免耕播种。从播种现场群众的反应来看,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省时、省事、省钱、省力”的优势十分明显,老百姓对此种方式十分欢迎和认可。当然对于部分群众来说,由于是第一次试行,这种不耕不耙直接播种的种植方式,几乎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深耕细耙、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不免对产量有所担心,因而,也难免对这种种植模式有所怀疑。但对这种模式能够简便的实现大面积秸秆利用和提高禁烧工作成效,人们普遍表示认可,毫无异议。从孟津县农机局最近组织的苗情调查来看,其长势明显好于传统播种方法。这种耕作方式,统称为“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环节。

    三、关于保护性耕作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由来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然后实施机械免耕播种,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达到秸秆直接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和净化空气、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也就是所谓的“懒汉田”。

    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导致了二次黑色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的粮田遭到破坏,而土壤表面由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为此,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在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下,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即收获后把作物秸秆和根茬留在地上以保护土地,达到循环利用目的。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面积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我国,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的推广运用。

    (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目的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等,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水分和气体通过孔道入渗、运移,交换。2、蚯蚓松土。蚯蚓在不断地制造孔道,这些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通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作层,而大量的秸秆还田可以为蚯蚓的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3、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自然过程中趋向疏松,孔隙度增加。4、结构松土。通过生物残茬碎秆混入、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有利耕层疏松、稳定,不容易在降雨、灌水等影响下回实,从而造成土壤合适的容重、孔隙度,以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利于作物根系发育生长。保护性耕作的松土需要一个过程、比较长期的坚持,土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就可以形成疏松土层,不需要耕作就可以长期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再施以化学除草、灭虫和每间隔3-5年的深松,非常适宜庄稼生长。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洛阳的推广情况

    洛阳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推广该技术,先后在偃师、新安、洛宁、嵩县、宜阳、洛龙等县市区推广运用。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在200万亩以上,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从试点区域的推广情况看,农民从开始不接受到逐步认可,从开始需要由各级政府补贴,到现在群众已经自觉自发运用,面积不断扩大。从粮食产量来看,水地能保持稳产增产,旱地增产效果尤为明显,约增加产量5%-10%,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保护性耕作需要的主要机械

    保护性耕作主要机械有:联合收获机(或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穴播机和深松机等。

    (五)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比较

    实行保护性耕作,由于减少了原有耕作方式中的犁、耙等中间环节,化肥随种子同机定位施放,所以与当前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具有施肥少、效果好和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劳动效率明显提高、收种时间明显缩短、投入成本明显减少等特点。下面,仅以耕作价格做以比较。

孟津县2012年秋季玉米机收和小麦机播作业价格一览表

作业项目及

价格

耕作方式

机收还田

(元/亩)

还田

(元/亩)

犁耙

(元/亩)

播种

(元/亩)

合计

(元/亩)

传统

耕种

60

80

20

160

人工

收获

40

80

20

140

免耕

种植

60

免犁耙

60

120

人工

收获

40

免犁耙

60

100

    四、几条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会议、电视、培训班等形式,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推广,使他们认识、了解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和原理,从而能自觉主动的接受和运用。

    (二)搞好业务培训。要整合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重点做好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提高耕作质量,推动保护性种植工作不断向广度开展。

    (三)用好经济杠杆。除积极争取农机具购置国补资金重点对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予以倾斜和保证之外,各级政府也要象重视禁烧工作一样拿出一部分经费鼓励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者,以足够的农机数量保证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需要。

    (四)组织参观学习。尽管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其他地区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推广和运用,但对于孟津县广大群众来说还是一项新技术。因此,各镇及各行政村都要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现场演示等活动,引导群众连片实行保护性耕作。

    (五)积极示范带动。在推行保护性耕作过程中,由于群众的接受程度不同,各镇及各村都要建立示范区,用示范区建设来引导带动保护性耕作的普遍开展。

    (六)强化督促检查。逐级下达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等形式,使各级领导充分重视,增加压力,增强动力,增强责任感,加大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力度。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大宣传培训是前提,增加配套农机数量是基础,加大组织引导是方法,加大行政督导力度是保证。如果能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这种保护性耕作,孟津的禁烧工作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对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大。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