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郓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在市农机局的大力指导下,郓城县农机部门持续开展了“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积极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艺结合、市场拉动等多种方式,由点到面,积极推进。截至2012年,全市小麦秸秆切碎还田率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分别达到了98%和97%;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352台,玉米免耕直播机441台;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7.12万亩,推广应用面积大幅度增长。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和跟踪观测,保护性耕作地块较传统耕作地块在增强抗旱保墒能力及节本增效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从长势上看,保护性耕作区的小麦比传统播种小麦植株粗壮、抗旱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从多年测产对比情况看,保护性耕作小麦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一般比传统播种小麦增产幅度在9%以上。综合测算包括节约作业成本、节水、节肥、节油、节药、节种、增产诸因素在内,每亩节本增效达130余元,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但是在保护性耕作推广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业机具还是作业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推广应用工作中都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一)秸秆粉碎不够理想。由于玉米秸秆量大及机手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大部分农田都需要二次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秸秆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免耕播种作业的质量,还会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
(二)免耕播种技术操作不够规范机手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农机农艺结合不好等因素,小麦免耕播种还可能存在着秸秆壅堵、种床秸秆过多、播种过深及镇压不实等问题,保护性耕作推广初期甚至可能会出现小幅减产现象。
(三)农机农艺不够融合。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在需要对农业机械的正确操作之外,还需要种子、栽培、土肥、植保等各种农艺措施的配套协作,如小麦种子的选择与处理、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早期防治等。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推广程序。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按照先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逐步大面积推开的程序进行;要搞好宣传培训,让农机手特别是有关基层干部及农民都有所掌握或了解相关技术要领,政府部门的行政推动要与农民的自觉运用相结合。
二是加强农机和农艺的有效融合。农机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的栽培、土肥、植保等农技专家密切协作,适时抓好田间管理,加强对小麦长势的观察与监测,保证苗期与后期的正常生长。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生长情况,及时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进行指导。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技术要求。保护性耕作技术综合了农机农艺相当多的先进技术,如小麦沟播技术、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镇压技术等,要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结合当地土壤、水肥条件因地制宜地规范实施。
四是搞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与传统耕作相比,由于保护性耕作采用了秸秆覆盖技术,失去了深耕埋草、灭虫的作用,使病虫草害的防治变的更加困难。要从播种开始就注意病虫草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提倡使用机械、物理、生物、化学、轮作、人工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逐步减少化学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施用量。
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质内涵是一整套保护性种植技术体系,在郓城及其菏泽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完全可行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下大气力搞好宣传培训,持之以恒开展示范,不断探索完善技术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懈努力,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一定会得到广泛应用。(魏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