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创新驱动多管齐下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作者:李冠华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今年,牡丹区农机局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为重点,依托农机购置补贴和项目资金,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示范推广,不断加大玉米和牡丹种植机械化推广力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2012年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今年是实施《山东省财政支持推广项目》年,牡丹区以承担《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为载体,科学研究制定《加快牡丹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和《牡丹区高标准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方案》,全力抓好调度,认真组织实施,新建高庄天庙2000亩、吴店林庄1500亩、黄堽孟庄经济作物(牡丹)200亩等县级示范园9个、总面积13700亩。新建何楼河南王500亩、大黄集毕寨1000亩等乡镇级示范园6处、总面积3500亩。示范区配套推广免耕播种机械570台,完成小麦免耕播种面积36万亩,实现全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新突破。

  (一)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优化成效突出。2012年农机总动力比2011年增长3.46万千瓦,达到152万千瓦,增幅达2.3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比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拖拉机保有量100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187台,较上年增长了15%;配套农具 19700万部,较上年增长了6.3%,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比例为1:1.97;;玉米收获机保有量870台,较上年增长了8.6%;畜牧养殖机械保有量383台,较上年增长了2.1%;水产养殖机械保有量8台,农产品初级工机械保有量3264台;淘汰老旧农业机械2000台,0.1765万千瓦。从装备结构来看,大中型高效复式、节本环保作业及水产、畜牧、农产品初级工机械发展迅速,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改善。

  (二)示范区建设各级投入加大。2012年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牡丹区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1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819万元,实现农机投入5529.38万元。山东省财政支持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补贴重点突出,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推广、技术宣传培训、机具作业演示观摩、示范区机具作业补助。

  (三)农机化技术示范应用成效显著。一是推广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小麦)直播两个“一条龙”作业模式,减少作业环节,缩短作业时间,提高“三夏、三秋”农机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有效结合”的原则,大力配套实施化肥机械深施、高效机械化联合耕整地、精少量播种(或免耕播种)、机械化收获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三是结合牡丹区区域优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开展了牡丹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完成机播牡丹面积200亩。四是进一步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在“三夏”、“三秋”生产中,全区新增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720台,完成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作业面积分别是76万亩和36万亩。五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的突破。今年全区新购玉米收获机械90台,在玉米收获生产中,共投入各类玉米收获机械980台,完成玉米机械收获82万亩,机收率达84%,较上年增加2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96.5万亩,还田率99%。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中,我们加强了项目管理和技术培训。对农机化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举办玉米收获机手培训班5期,培训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举办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培训班4期,培训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100多份;举办牡丹种植机械化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15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多份。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化适用技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今年全区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新增示范性农机合作社2个,入社成员120人,新建库房面积1400平方。截止目前,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7个,社员达655人,拥有各类机具总量1836台(套),固定资产5360万元。今年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面积90万余亩,服务收入5900余万元,合作社单机纯收入均达3.5万余元,比非合作社的机械收入高出30 %左右,切实为合作社社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一是宣传引导。积极引导村干部、村能人、农机大户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力培育发展主体。二是政策促动。坚持补贴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农机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由农机合作社承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农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机械、维修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协调乡镇、村及土地部门解决建社用地难等实际问题。三是市场驱动。把农机跨区作业和本地的合同订单作业作为农机作业的主要市场,不断拓展和扩大农机作业领域和范围,扩展农机合作社经营规模和范围,增加作业收入,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典型示范带动。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创建之初,先参观学习好的典型,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指导建章立制,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五)“平安农机”创建成效显著。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扎实开展“十百千万”、“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深入实施“1551”工程,全区累计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6个,安全示范村40个,安全示范户626户。今年年检拖拉机、联合收割机6199台次,新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1472付,新考驾驶证561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检审率、挂牌率、驾驶员持证率分别达到96.3%、91.6%、92.8%,切实从源头上构筑了牢固的农机安全生产防线,为“平安农机”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加强领导。全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农机、安监、公安、交通、教育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强化宣传。结合安全生产月、科技下乡、农机年检年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小喇叭、出动宣传车、横幅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法律法规知识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深入开展 “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六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节假日及安全生产月期间,悬挂农机安全横幅40余幅,在主要路段刷写墙体标语80余条,出动宣传车120台次,发放“平安农机”倡议书3800份,组织开展“平安农机”进校园活动18次,受教育师生近2万人次。三是强化监管,消除事故隐患。农机执法大队加大田间、乡村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的检查力度,与交警、交通联合每季度开展一次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黑车非驾”、违章载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假冒农机配件等严重违法行为,依法排查各类农机安全隐患926起,纠违章713人次。在春耕、三夏三秋农忙前与安监、工商部门联合,集中开展农机市场专项“打假护农”活动,对辖区内153家农机维修网点和38家农机配件销售门市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由工商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对屡教不改者吊销营业执照,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良好。

  二、经验与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区委、区政府和各乡镇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一是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意见》中着重提出了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镇村;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及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二)强化措施是保障。一是牡丹区农机局制定并下发了《2012年度建设“全省农机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和《2012年度牡丹区乡镇农机化工作考核细则》,把示范区建设作为细则的核心内容,对乡镇办事处进行考核;二是制订了《牡丹区2012年度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奖励办法》,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的镇、村、农机合作社给予奖励,极大地提高了镇村、农机大户和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坚持因地制宜是突破口。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短腿”问题成为制约牡丹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此牡丹区农机局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玉米机播机收,大蒜、花生机收,牡丹种植为主的农业机械,推广粮食初加工、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中小型机械。实现玉米、大蒜、牡丹及温室大棚生产机械化的新突破。

  (四)加强技术推广、装备优化、示范带动是有效举措。一是推行以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为核心技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二是示范带动。重点指导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合同订单作业,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是是制定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村镇推广的积极性。二是严格按照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

  (五)善于整合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项目,是动力基础。充分利用国家购置补贴政策,突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重点补贴机具,进一步推动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把项目资金向示范区和合作社倾斜,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和档次,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引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机化发展,进一步加快示范区规范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能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对参与农机补贴的经销企业监督、供货、核验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机“三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机培训经费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培训工作开展较为困难;五是示范区建设仍需进一步规范。为搞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农业部、省、市农机主管部门要安排更多的专项资金,地方财政投入更多的配套资金助推示范区建设,达到引领发展的目的。

  (二)适当提高购机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助推项目县(区)农机化快速发展,发挥更好地示范带动作用。

  (三)应实施对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补贴政策,帮助农业机械化生产走出高油价困境,将补贴直接补到农田作业机械上。

  (四)应建立示范区项目建设单位政府领导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长效机制。

  (五)应逐步增加作业补贴,引导农机合作社全面实施土地流转,规模化作业,提高土地产出和效益。(李冠华)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