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现今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其所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比稻、麦、玉米都要高,所含赖氨酸也比稻麦高,有“地下苹果”之称,为食用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能源。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就是把先进的农艺高产技术,通过机械化这一载体,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节省劳动力和生产费用,从而提升马铃薯种植的生产水平。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大面积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可改变目前农户生产
粗放、效率低下的状况,有效地提高种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技术要点
(一)、播前准备
1.土壤条件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疏松易碎、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
2.基肥与深耕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极其敏感,每生产1吨马铃薯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5千克、磷2.2千克、钾10.2千克,三者吸收比例为1∶0.4∶2,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量以钾最多。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每667平方米施3吨为宜,肥料深翻入土,秋翻冬灌,以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为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3.整地标准
用联合整地机或圆盘耙进行整地,耙深10~15厘米,地表平整,上松下实,漏耙面积<1%,耙深度变异系数≤15%,碎土率>80%,达到“平、齐、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二)、机械播种
马铃薯机械播种可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该技术具有排种均匀、株行距一致、镇压严密、出苗均匀等优点。采用机械化播种,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为马铃薯中耕和收获等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1、深耕保墒
由于春季播种马铃薯的土壤墒情大多是靠上年秋耕后贮蓄的水 分和冬季积雪融化的水分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在每年秋耕时要注意深耕,加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秋季整地作业要一次完成,第二年春季只需开沟播种,不必耕地耙平。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损失,有利于播后幼芽早发和苗期生长。
2、采用复试作业
由于春季用机械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和施肥等作业,避免或降低了因天旱风大而造成的土壤水分蒸发及人工施肥造成的肥效损
失,保证幼苗出土时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3、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适时是指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到7℃-8℃时进行播种。在大面积播种期间仅靠人畜力是难以完成的。因为过早或过晚,种薯不能正常发芽,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影响产量。因此必须依靠高效率的机械化播种技术才能适时播种,保证全苗和实现高产。
4、播种深度
马铃薯种植大多采用垄作和平作两种方式。垄作能提高地温、促进早熟、抗涝、便于中耕和灌溉,更有利于机械作业。马铃薯垄作时播深(包括垄高)一般为12-18cm,气温潮湿地区不超过12cm,气候干澡温度较高的地区在18cm左右。另外对采用机械化收获的地区宜浅播。马铃薯平作时,播深为10-15cm。具体播深可根据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而定。
5、质量要求
播种深浅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土壤细碎、覆盖均匀严实,起垄宽度适中、行距一致且直,平作地表平整。播种作业质量满足马铃薯的生长要求。
6、种子的处理
选择优良品种是保证马铃薯的品质,降低病虫害,高产的先决条件。当种薯的芽长到0.5-1cm长时,在播种前开始切芽块。切块前用75%的酒精对切刀消毒。每切完一个种薯,要用酒精对刀进行消毒。应当注意为了避免堵塞播种机的排种筒不能将芽块切成三角形。切开种薯后如发现有黄圈、或黑脐,要将整个种薯淘汰不能使用。牙块切好后为了防病害发生,芽块还需进行药剂拌种。拌种时将药剂撒在种薯表面,搅拌均匀,然后装袋堆放,经风吹晾干后就可以播种了。
(三)、田间管理
1.中耕
一般作业两次,第1次在出苗50%左右时进行,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第2次在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每次培土厚 5厘米。
2.追肥
在第1次中耕时追施尿素100~150千克/公顷,中耕培垄时调好犁铲和犁铧角度、深度和宽度,做到不伤苗。
(四)、机械收获
1.在收获前10天左右,先轧秧或割秧,使薯皮老化,以便在收获时减少损失,机械收获进地前要调整犁铲入土深浅,入土浅易伤薯块,且收不干净,入土深浪费劳动力,易丢薯。
2.常用的收获机与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或双行马铃薯收获机,作业速度3~4千米/小时,挖掘深度20厘米,挖掘出的薯块不被土埋,以便人工捡拾干净。
(五)、效益分析
1.实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省了马铃薯播种、收获的时间及费用,增加了亩产量,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使农民土地合理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提高土地产出率,形成农民增收新渠道。
二、马铃薯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机具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有的机型存在着性能不太稳定,制造质量欠佳的问题,给驾驶员提供的工作条件较差,容易造成驾驶员疲劳,有的机型焊接不过关,作业中常有开焊的现象发生。
2、机械播种与收获发展不协调。在应用过程中,因收获劳动强度大,机械与人工作业效率悬殊大,容易引起人们重视,造成重“收”轻“播”,致使机械收获人畜播种的马铃薯,由于种植行距的不规范,出现破薯、漏薯等现象。
3、配套工艺存在规范性欠佳问题。一是种薯切块由人工操作,大小不一致,小则造成播种勺播种双块或多块现象,大则出现种箱架空造成漏播;二是收获前杀秧不彻底,造成收获机缠绕、雍堵。及时杀秧还可使薯皮坚硬,减轻收获损伤,提高机器分离质量。
4、种植模式制约机械化作业。一家一户的种植,马铃薯种植地块小,生产规模小,使机械作业移动性大,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影响了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和采用程度,影响了种植的经济效益。有的是间作套种,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三、发展对策
1、强化播种、收获机具的制造质量。农机推广部门及时将应用推广信息反馈生产部门,及时完善改进机具,提高机具质量,完善机具性能,以提高机具的适应性、稳定性,增强农民购机用机信心。
2、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播种收获同步推进。农机推广项目的推进依赖农机农艺配合,在种块切割、播种行距规划等方面做到与机械化配套,播种、收获机械化同步推广,提高机械化生产整体水平。
3、机械化生产与示范宣传相结合。马铃薯生产的优越性和特点,应该结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创建进行现场示范宣传,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技术手册等对农民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农民直接看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购买机具、实施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公司化运作的农机化生产新路子,解决好农民产前、产后,买难、卖难的一系列服务问题,广大农民就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马铃薯种植产业。
4、机械化生产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看,政府扶持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面积实施机械化马铃薯生产,也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当前执行的农民购机补贴政策和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的扶持政策,为马铃薯大面积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机部门继续把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的推广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之中,进行补贴发展马铃薯生产机械。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生财之道,为实现现代农业的长远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魏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