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加快向农机化强市跨越的思考

作者:兖州市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8日

    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农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建设农机化示范区为主题,以建设农机工业、农机市场、农机服务“三大体系”为重点,积极创新,真抓实干,有力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市拖拉机保有量达535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346台,小型拖拉机100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740台,其中自走式22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680台,其中自走式51台;免耕播种机363台;深松机200台;各类配套机具16534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正由全程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迈进。我市整体农机化水平已由农机大市跨入农机强市。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使加快建设农机化强市的目标更加明确

    我市将农机化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农机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产业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重点推进。对农机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包保制,定期调度督导,确保了农机化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间结点完成。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注重突出特色。建立了以新兖、大安、小孟、新驿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以新兖镇东张村为代表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以颜店为代表的林牧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以大安、漕河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装备结构上,以每300亩耕地拥有一套70马力以上全配套农业机械为目标,加快现有农机装备更新。今年,全市新增大马力拖拉机11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6台,深松整地机械166台。在生产环节上,积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推动农机服务前延后伸。在推进农机流通上,依托五征山拖、国丰机械等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农资物流中心及农机配件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两处政府补贴的,具有承载大型农机维修能力的保养维修中心,规范农机销售维修服务,带动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在推进产业化上,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机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企业连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每家农机生产企业在自身建设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再联建1—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互利共赢、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工作考核上,建立了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工作制度,将基层农机组织建设、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化生产水平、平安农机建设作为农机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优秀的镇街,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有力激发了全市农机化争先发展的热情。

    二、示范拉动,多元投入,使加快建设农机化强市的动力更加强劲

    建立完善的农机多元化投入机制是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农机强市的重要保证。我市通过不断加大自身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机事业流动,建立了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为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增强了后劲。一是不断加大自身投入。我市连续六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农机化发展,一些有条件的镇街,如新兖镇、兴隆庄镇也列支专项资金,对关键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有力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了大型动力机械、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步伐,全市农机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2012年,我市玉米机收水平达到98%以上,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33%以上。二是有效利用上级资金。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一大批现代高效的农业机械得到快速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镇村、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村迅速发展壮大,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搭建了平台。以这些平台为基础,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引导、示范开路,加快农机化示范点提档升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示范能力。三是积极引导社会投入。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市场配置等途径,采取入股、合作等方式,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个人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机化事业。例如,兖州新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投资近百万元用于自身扩大规模、规范发展;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国丰机械,快速发展壮大,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2012年,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机发展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我市加快建设农机强市注入了强大活力。

    三、强化基层,培育骨干,使加快建设农机化强市的基础更加坚实

    加快建设农机强市,需要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支撑。我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了县乡两级农机主管机构,将农机站作为镇街常设推广服务部门,定岗、定编、定人,每个农机站都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农机管理推广工作,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筹,解除了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加快建设农机强市稳定了队伍、留住了人才。同时,每个村都建立了农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职农机安全协管员,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信息档案和台帐,实行“一机一卡、一村一帐”,强化源头管理,保障了农机安全生产。加快建设农机化强市,需要大量的农机骨干引领。对此,我市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将农机化学校作为全市五大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之一,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能带一方农民致富的农机能人和农机大户,夯实了农机基层基础。农机收入占农机手全年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兖州市农机局)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