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落地 专家教授扎田头 高效铁牛驰沃土
·今年,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6亿元,增幅达9.6%。
·目前,我市已拥有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近1200人。
·全市拥有高性能插秧机2000余台,机收率、机播率达98%,机耕耙率100%,植保机械化率在92%以上。
大力推广高效农机,有效激发农户种田热情,种粮大户大量涌现,今年的粮食平均亩产达477.8公斤,为历年最高;试用推广物联网传感技术,蟹农养殖的螃蟹个头比往年大了不少,亩产量更高,市场价格再上一个档次;一批生物农业产业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领效应不断显现,全市生物农业总产值达19.5亿元……今年来,依靠科技进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6亿元,增幅可达9.6%,顺利跻身省级农业综合竞争力十强县行列。
利用信息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抢抓感知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引人才、建园区、上项目”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如今,“高高在上”的物联网技术已在陶都广袤田野上“接地”,看似复杂的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设施园艺等领域。其中,我市重点打造的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水温、pH值等水质参数在现场设备屏幕上的实时显示,农户可以通过对现场设备的简单操作设置,进行远程、自动、短信和定时四种控制。目前,全市已累计安装360余个水质参数采集设备,投放数据采集行业应用卡300余张,服务水产养殖户2000余户,辐射河蟹养殖水域5万余亩。在9月中旬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该项目还应邀参加北京主场活动,通过实时视频连线演示,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农技人才,上联专家教授、下联千家万户,是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和开展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发挥农技人才的纽带作用,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步伐,积极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才自主创业或开展科技承包。通过成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积极开展工作,一大批群众广泛认可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等被充实到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队伍中来。通过实施“真金白银”引才计划,许维岸等一批专家教授扎根宜兴,发展、推广生物农业产业项目,在他们的引领下,今年全市生物农业总产值已达19.5亿元,居无锡市首位。据统计,目前,我市已有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近1200人,许多农技人才不仅成了引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还有效助推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今年又有4个农产品研发中心先后落户我市。
农业机械化不仅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农作物品质。我市是农业大市,水稻种植面积近50万亩,提高农机化水平意义重大。今年,我市因地制宜,优先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高效机动植保、园艺管理、节水灌溉等机械装备,建成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探索茶叶、蔬菜、林果、花卉苗木、食用菌、水产和畜禽养殖等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目前,全市已拥有高性能插秧机2000余台,机收率、机播率达98%,机耕耙率达100%,植保机械化率也达到92%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既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难题,也促进我市农业加快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今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达477.8公斤,为历年最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近50万吨,比上年增长1.2%,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