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北县:拓领域寻商机奏响增收曲

作者:黑龙江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6日

  萝北县团结镇勤俭村,现代农机合作社院内,雪遮盖着丰硕的粮堆,却遮不住丰收的喜悦。

  农机具养护库房内,摆放着29台套大型农机具,合作社技术人员正在研制简易的电动筛粮设备。

  “收入连年增加,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村会计杨武臣说。

  农机合作社 地里地外促增收

  2012年10月,勤俭村立项建设千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通过审批,成为我省首批获政府农机具匹配的大型农机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能够保农时,还能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既给土地保底费,年底还能分红,农户一看很省心合算,都加入进来。”杨武臣说。

  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增加到107户,邻村的农户看到农机合作社的优势,也都“上赶着”加入。

  “农机合作社能够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玉米产量提高15%。”村党支部书记王沛华说。

  2012年,该村160名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外出打工创业,或在家搞养殖。农民依井伟,六垧地入股合作社,一年土地加分红收入7万元,自己到外地务工,又多挣3万元。

  据了解,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在萝北县已全面推开。2012年,该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46.1万亩,新建2个万亩农机化示范园区。

  政府帮一把 农民创业路子宽

  
江红村,地处名山镇西6公里。依托旅游名镇建设,江红村农户把特色养殖、渔业和特色餐饮业作为增收渠道,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硬化路面,统一院墙,统一木板房。2011年,名山镇对江红村“农家乐”进行统一规划,使特色餐饮上了一个档次。

  “镇干部没事儿就来村里,鼓励我们搞副业,院里的水泥地面、围墙,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我们自己就建个木板房。”农家乐老板孙淑贤说。

  孙淑贤家有两垧地,两个儿子娶媳妇在农村是一大笔开销,单纯依靠土地捉襟见肘。“开农家乐一个旅游季下来,能赚十来万元,真是赶上好时候好政策了。”孙淑贤说。

  凤翔镇曙光村农民王翔鞠,在村里开起柳编厂。“一年能赚20多万元,不愁卖,都卖到德国、荷兰了。”王翔鞠说。

  王翔鞠办柳编厂,利国利乡利群众。产品出口创汇,利国。原料靠自给,在河边沟沿儿的废弃地种柳条,既保护了水土和生态,又充分发挥了土地价值,利乡。生产旺季用工40余人,为附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利群众。

  “县人社局培训技术人员,一年两期,培训后到我这上岗,培训费一分不用我掏,政府部门真是想各种办法帮助我们创业。”王翔鞠说。

  离土不离乡 就近打工赚钱忙

  环山乡,地处山区、人多地少。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单一的土地耕种,增收缓慢。近年来,随着域内石墨资源相继被开发,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产生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对此,环山乡按照做大做强“打工经济”的发展思路,组织机关干部成立了6个小分队,深入各村屯,挨家入户走访,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求职人员信息和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建立用工信息库。该乡还专门成立了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务工人员特长,有针对性地介绍到相关企业务工。

  东升村农民党员程江懂技术、会管理,被企业聘为部门负责人,成为管理70多人的企业中层干部,短期打工变成了稳定就业。“平均一个月能挣4000元以上,没想到不出乡就成了上班族。”程江说。

  同时,该乡农民利用工业园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运输、服务、餐饮、娱乐等产业,使打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了解,目前环山乡打工农民已超过80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月平均工资在1700元左右,打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据了解,2012年,萝北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次,转移和输出富余劳动力99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

新闻来源地址: